楊軍代表:堅定綠色轉型 推動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

人民網記者 劉穎穎

2025年03月11日14:55   來源:人民網

編者按: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何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楊軍圍繞“綠色發展”“創新驅動”“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等話題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楊軍 受訪者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咸寧市市長楊軍 受訪者供圖

在綠色發展上干實事、做文章、下功夫

人民網: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綠色發展的最新論述和工作部署,對咸寧市改革發展有哪些指導意義?

楊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就綠色發展作出安排部署,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明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証統一關系。生態環境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無盡的經濟價值,保護生態不是限制發展,而是為了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我們更加堅定咸寧加快打造綠色發展重要增長極的發展目標定位。

“綠色”是咸寧最大的潛力、最好的財富、最硬的品牌,咸寧要堅持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為抓手,在綠色發展理念上干實事、在綠色資源上做文章、在綠色產業上下功夫,加快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把咸寧生態優勢變成發展勝勢,整體提升“支點建設”的生態承載力,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作出咸寧貢獻。

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獲得感

人民網:咸寧市在推動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等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

楊軍:咸寧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產力,不斷推進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制定《咸寧市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明確未來三年發展目標和任務,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創新驅動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等方面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開展新一輪技術改造。2024年爭取項目52個、資金9810.36萬元,完成技改投資160億元,增長12%。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9家、5G工廠2家,以及省級5G工廠5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1個、市級智能化制造數字化轉型示范企業10家。

堅持探索科技創新新模式。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開園一年多時間,入駐企業141家,其中54家來咸新建生產基地。赤壁市與武漢大學共建全國首家全野外智能無人系統測試基地,吸引10多家遙感及空天信息企業落戶。聚合科創企業5500余家,數量達到全省第3﹔促成供需對接1600余項,數量達到全省第3。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20年的52億元提升到去年的235億元,佔GDP比重12%,達到全省第2。

為了讓老百姓有真真切切的科技創新幸福感和獲得感,我們加快構建完善“5+4”現代化產業體系,特別是我們的大健康產業作為“5+4”現代產業體系之首,已初具規模,增長勢頭良好,既是經濟發展巨大增長點,又是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最直接的產業。截至2024年底,全市大健康產業共有市場主體2.1萬戶,“四上”企業695家,其中新入規164家,同比增長112%。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突破850億元。

投資提效與消費提振協同發力

人民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咸寧市在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方面有何計劃?

楊軍:在擴投資方面,既要抓好政府投資,更要抓好民間投資﹔既要抓好續建項目推進,更要抓緊新建項目開工和招商引資。2024年全市舉辦4次集中開工活動,開工項目607個、總投資1607.4億元﹔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42個,協議總投資額2203.7億元﹔爭取2023年增發國債、2024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等項目238個、資金133.68億元。這些都將成為2025年擴投資的發力點。

此外,2025年咸寧市將抓實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綠色裝備推廣、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優質設備供給五項舉措,推廣綠色節能,推進“以竹代塑”,技改投資額增長10%以上。舉辦項目集中簽約、產業對接會、招商推介會等招商引資活動不少於50場。力爭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220個,其中5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不少於10個,10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不少於50個。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推動項目早簽約、早開工、早投產,簽約當年開工率75%左右。

在促消費方面,2025年咸寧市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落實房地產消費政策,緊盯市場需求做增量,著力建設高品質住宅、健康養老住宅。以市縣串聯、商超並聯方式,開展波浪式促銷活動,持續提升消費熱度。精心組織企業參加知名展會活動,舉辦“咸寧優品”展示展銷和“咸寧有禮”產品推廣品鑒活動,拓寬咸寧名特優商品銷售渠道。持續加強商業體系建設,改造綜合商業街區,打造一批多業態融合的高品質消費場景和消費地標。積極發展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激活假日經濟,培育低空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直播經濟等新業態。繼續實施“乘高鐵游咸寧”“百萬大學生游咸寧”等系列惠游活動。

推進“融圈入群”、打造節點城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人民網:咸寧市在哪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可以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和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楊軍:咸寧在湖北省第一批建成離岸科創園,平台共建、管理共治、資源共享、招商共進、考核共評是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探索出的模式,為咸寧科技創新、產業轉型和招商引資創出了新路子。我們在實踐中感受到,中小城市科技創新還存在產業層次偏低、創新能力不強的短板。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是中小城市未來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通過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探索,解決好中小城市科技創新的難點和痛點,是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實現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目前,蔬菜產業是咸寧市重點打造的8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蔬菜種植面積148.51萬畝,產量269萬噸,擁有6個蔬菜營銷協會和80余個蔬菜營銷服務組織,與22個省級大型農貿市場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嘉魚縣榮獲“中國甘藍之鄉”稱號,自主培育的甘藍新品種“思特丹”打破國外壟斷,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甘藍種子由90%依賴國外進口發展到70%自主培育。

咸寧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武漢都市圈重要成員,位於湘鄂贛三省交匯中心,素有“湖北南大門”之稱。咸寧是中部地區崛起、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交匯之地,更是聯結武漢都市圈、長株潭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三大都市圈的橋頭堡。推進“融圈入群”、打造節點城市,既是咸寧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咸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使命所在。加快推進武咸昌高鐵、常岳九鐵路、京廣高鐵湖北段輔助通道(咸寧至瀏陽段)三條鐵路建設,不僅豐富國家鐵路網,也將結束咸寧通城、崇陽、通山三縣不通鐵路的歷史,為三縣搭建對外開放的新通道,對山區縣產業發展、人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責編:郝帥、呂騫)

特別推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