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消費品市場紅利加快釋放

日前,國內首個聚焦消費品進口價格變化的專業指數——《中國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正式發布。數據顯示,3月中國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呈現環比、同比雙增長態勢,當月環比價格指數為107.2,上漲7.2%,同比價格指數為105.2,上漲5.2%。
“總體看,一季度,我國消費品進口延續了此前的增長態勢。”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二級研究員白明表示,進口消費品作為驅動消費升級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快速融入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從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到電子產品、汽車、奢侈品,進口消費品種類已覆蓋居民生活的各個領域,對居民消費結構的優化和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
擴大消費品進口意義重大
在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推動進口發展對於我國消費升級、嵌入全球產業鏈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
“在進口快速增長的過程中,消費品進口佔據著獨特且關鍵的地位。進口消費品增長是國內市場潛力釋放的重要體現,也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荊然說。
擴大進口不僅是高水平開放的重要內容之一,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近年來,我國消費品進口呈現出平穩增長態勢。迄今為止,我國連續舉辦了7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30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23個自由貿易協定,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43個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
據海關統計,2024年,我國進口規模達18.39萬億元,連續16年穩居全球第二大進口國地位。“去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平穩增長,許多民生消費品進口需求較為旺盛,特別是受元旦、春節等節慶消費帶動,去年12月份我國進口消費品總額達1678.2億元,創下近21個月新高。”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說。
“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的波動與上述變化呈現出正相關性。”中國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編制方、大連瀚聞資訊負責人童友俊分析認為,消費品進口一方面增加了國內供給,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和高品質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培育國內消費者的新需求,激發新的消費潛力,最終實現以需求引領創新、以創新引領供給的良性循環。
對外經貿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對外經貿統計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賈懷勤表示,消費品進口有助於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通過加快消費品貿易自由化和貿易政策銜接國際貿易規則,逐步消除國內外市場的制度性障礙,促進暢通連接。未來,通過進一步擴大消費品進口,將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
跨境電商進口成增長引擎
一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未將進口消費品作為獨立監測維度,導致其價格變動淹沒在整體數據之中,無法單獨反映這一市場變量的動態特征。在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多變、進口消費品價格波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編制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十分必要。
“事實上,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作為衡量一國進口商品價格變動的關鍵工具,被國際組織、歐美等國家廣泛用於對進口商品價格變動的跟蹤。”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經濟統計系主任吳開堯說,中國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基於海關CIF(成本+保險費+運費)總價及數量編制完成,通過覆蓋七大類、1831個HS編碼細分商品的科學架構,構建起“吃穿住用行娛”六大消費領域的全景視角,填補了我國進口消費市場價格監測的空白,為政策制定、高校科研、市場消費等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首期中國進口消費品價格指數看,受上游原材料價格波動與季節性消費驅動,“穿用娛”價格上漲,“吃住行”價格有所下調。其中,紡織制品、服裝產品、鞋帽配飾類消費品價格指數環比上漲7.8%,肉禽蛋奶、果蔬糧油、煙酒飲料等環比價格下降2.2%。
對此,童友俊表示,紡織制品等價格波動突出,主要受國際棉價大幅上漲影響,生產成本顯著推高。隨著天氣轉暖市場供應增加,部分鮮活食品和蔬菜瓜果大量上市,價格有所回落。在以舊換新等政策加力實施、進口替代加速推進的背景下,電器、家具等進口產品價格跌幅較大,從側面反映出國內品牌市場份額的加大和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服務鏈和價值鏈加速重構,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迅速興起,成為驅動外貿增長的新引擎。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10.8%,佔整個進出口的比重提升到6%,更多優質產品更加便捷地直達海內外消費者。其中,跨境電商進口增速持續高於整個進口增速。
更多的政策利好還在釋放中。4月25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海南全島和秦皇島等15個城市(地區)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專家表示,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海南自由貿易港已實施“零關稅”“加工增值30%免進口關稅”等政策,此次疊加跨境電商綜試區功能,進一步強化了其作為中國連接東南亞市場的樞紐地位,特別是通過“保稅+跨境電商”模式創新,為進口商品供應鏈優化提供了絕佳試驗田。隨著政策紅利的不斷釋放,海南有望成為全球跨境電商進口的核心樞紐和新高地。
從規模擴張向質量升級
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進口額達4.17萬億元,同比有所下降,但消費品進口保持平穩。專家分析認為,在進口緩慢恢復的同時,進口消費品的結構性變革正在加快——
品類需求分化加劇,民生必需品與高端消費形成進口消費品市場的“雙輪驅動”。據不完全統計,肉類、水果等基礎品類的進口增速近年來穩定在8%左右,而醫療美容設備、藝術品等高端品類的進口消費復合增長率突破25%。以母嬰市場為例,來自歐洲的有機奶粉及日本低敏輔食產品進口佔據高端市場40%以上的份額。據三亞國際免稅城數據,單價超5000元的美容儀復購率持續兩位數增長。
數字技術重塑貿易生態,新消費場景不斷出現,貿易效率進一步提升。近年來,京東國際、淘寶等平台企業借助數字技術,構建起多品類覆蓋和精准運營推送的消費品進口新生態,引導消費者從“稀缺性消費”轉向“品質生活投資”,同時通過“保稅倉儲”“前置倉”等方式,讓消費品進口更加高效便捷,帶來了消費體驗的大幅提升。
區域供應鏈深度重構,進口替代效應加速顯性化,制度創新釋放新紅利。今年以來,我國從美國市場進口份額雖有所減少,但東南亞和中東地區成為進口市場的新增長極。目前,我國關稅總水平已從2010年的9.8%下降至2024年的7.3%,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隨著RCEP落地實施,推動了東盟等特色商品進口關稅再次下降。此外,跨境電商進口商品清單已擴至1476項,准入審批時限壓縮60%。一系列制度創新改革,帶來更低的進口成本,讓中國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
進口消費品市場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轉變,既是國際經貿格局調整的內在要求,也是消費需求迭代升級的必然選擇。“今年的進口增長空間還是很大的。不僅僅是因為我國市場容量大、梯次多,蘊藏巨大潛力,更重要的是我們堅持積極主動擴大進口,與世界分享中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呂大良預測,到2030年,僅自發展中國家累計進口就有望超過8萬億美元,中國大市場將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大機遇、更多選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