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3年打造10個行業標杆模型,推廣100個示范應用場景……

上海明確“AI+制造”發展路線圖

2025年10月30日08:30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上海國際機床展上,參觀者在一個進行作業演示的雙臂協同機器人前駐足觀看。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2025上海國際機床展上,參觀者在一個進行作業演示的雙臂協同機器人前駐足觀看。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根據《方案》,上海計劃用三年時間,打造10個行業標杆模型,形成100個標杆智能產品﹔推廣100個示范應用場景,建設10個左右“AI+制造”示范工廠﹔發展5家左右綜合集成服務商,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服務商。

隨著“AI+”行動加快部署,科技生力軍正在挺進制造業主戰場。

近日,《上海市加快推動“AI+制造”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為“模塑申城”工程再按“加速鍵”。《方案》以“一業一策”為路徑,鼓勵上海在語料、模型、平台、場景等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成果,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助力“上海制造”邁向更高水平的“上海智造”。

“AI+制造”成果豐碩

根據《方案》,上海計劃用三年時間,推動3000家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化應用﹔打造10個行業標杆模型,形成100個標杆智能產品﹔推廣100個示范應用場景,建設10個左右“AI+制造”示范工廠﹔發展5家左右綜合集成服務商,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服務商,加快形成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生態。

這樣的目標,建立在上海扎實的產業基礎之上。作為AI產業與制造業的“雙高地”,上海近年來在“AI+制造業”領域已取得豐碩成果。《關於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實施方案》《上海市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先后出台,推動AI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2700億元,增速超過30%。同時,位於上海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升級為國家級創新中心。

成熟的研發體系和市場環境,進一步豐富了AI在檢測、運維等細分賽道的場景探索和應用。

總部位於上海市金山區的億凱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於電缸和滑台模組產品研發、生產與銷售的企業。目前,這家企業正探索將AI技術與工業自動化產線相結合,在機床上下料、噴涂等領域形成標准化解決方案。“AI賦能制造業是主流趨勢,可以幫助更多企業打造智能化產線。”該公司法定代表人金寧鋒說,“我們正在整合上下游資源,朝著成為有競爭力的專業服務商的目標努力。”

作為一家電焊機領域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海通用電焊機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免示教智能焊接工作站,集合了AI、傳感器、自動化控制等多種先進技術。“AI對精准焊接幫助很大。”該公司市場部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比如在焊接鋼結構的工字梁時,先運用機器視覺掃描,再由AI建立模型並指揮工作站完成焊接作業,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一業一策”分類推進

工業場景的專業壁壘高、復雜性強、容錯率極低,為進一步推動AI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上海在前期廣泛布局的基礎上強化精准施策。

《方案》聚焦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等十大重點行業,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和需求,制定差異化“AI+”實施路徑,“一業一策”分類推進。

《方案》鼓勵企業開發面向特定場景的專用小模型,構建多層次工業模型體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協同效率,加快在工業場景中落地應用。例如,在電子信息領域,推動機器視覺等技術規模化落地﹔在汽車領域,推動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構建涵蓋算力支撐、數據採集、模型訓練、仿真測試的智能研發體系,實現數據驅動的智能汽車開發范式﹔在高端裝備領域,推動高端裝備企業發展智能體應用,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環節的智能化水平,重構人機交互方式。

此外,在攻關基礎和前沿技術方面,《方案》提出,提升工業模型在工業場景中的物理仿真、視覺處理和智能決策能力﹔突破工業智能前沿技術,發展工業元宇宙﹔發展工業數據治理和合成技術,開發面向工業領域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的“採洗標測用”工具鏈等,為“AI+制造”提供全方面技術支撐。

在打造“AI+”智能產品方面,《方案》提出一系列舉措,如針對AI+消費終端,提出推動AI計算機、AI眼鏡和AI手機等新型智能消費終端迭代升級,加快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集群發展。

“眼鏡是AI終端落地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們研發的AI眼鏡具有導航功能,開車的時候不用再像以前一樣看手機或導航儀。”深圳市微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客戶服務經理龔玉和介紹,這款AI眼鏡可以提供7種語言實時翻譯,翻譯完成后還可以保存文字以備后用。除了佩戴者本人,周圍的人幾乎聽不到語音,隱私度較高。

“上海鼓勵‘AI+制造’發展,將吸引更多上下游企業扎根上海、互利共贏,推動產業鏈集群高質量發展。”龔玉和說。

工業機器人加速落地

加快機器人應用是《方案》的重點內容之一。上海支持電子信息、汽車、裝備等重點行業面向重復性強、危險性高、對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場景部署應用工業機器人,鼓勵智能機器人在裝配、焊接、噴涂、物料搬運等環節開展規模化應用,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這進一步提振了上海載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發展信心。該公司研發的智能爬行打磨工業機器人,通過將AI整合至“大腦”,實現計算機視覺、力度控制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進步。“上海‘AI+制造’新政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借助AI技術,我們可以重塑產業的生產流程和管理模式。”公司銷售主管侯林深說,“AI技術可以輔助機器人進入較窄的管道作業,實現焊疤銑削、打磨拋光過程的智能化,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生產效率,進一步保障員工人身安全。”

《方案》還明確,制定工業場景人形機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檢驗檢測方法,推動產品“持証上崗”。這將確保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中的應用安全可靠,為人形機器人的普及奠定基礎。

近日,總部位於上海自貿區金橋開發片區的中科新鬆有限公司,推出工業機器人睿可系列的兩款新產品——睿可MR73A與MR73B。這兩款機器人將移動性、環境感知力與靈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機器人在復雜動態環境中的適應性和協作能力。

“這兩款產品的手臂運用了一體化關節技術,讓上肢的操作精度更高,同時結合力控技術,讓人機交互過程的安全性更高。”該公司產品經理毛清華說,“未來我們將在產品輕量化、供應鏈集成方面重點突破,並進一步提升具身大模型水平和機器人泛化能力,扎入更復雜的工業與商業服務場景。”(本報記者 李均)

(責編:薛瑞、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