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酩:别让房价真成了“哥德巴赫猜想”
|
2010年03月11日11:30 来源:人民网-经济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房价,房价,还是房价!今年的两会,房价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第一热点。会议还没开,就有报道说:政协的提案中关于房价的占了半壁江山;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是意料之中的内容;分组讨论中,房价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记者会、开放日,媒体更是紧盯房价,穷追不舍……
温总理会前会中的几次讲话和中央近来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已经把决策层的意图表达得十分明晰了,在此无庸赘述。而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说法,却是既丰富多彩,又极其混乱,让民众的情绪如同坐上了过山车,时而温热,时而冰冷,时而欣慰,时而沮丧,时而感到曙光在望,时而又堕入无底深渊。
对于以反映大城市年轻人居住艰难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毫不隐讳地对记者说,自己不仅看过,而且还在干部会议上推荐大家观看,以体验住房困难状况。他同时表示,住房问题的解决有赖政策上的突破。目前上海已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土地供给量等,同时上海还在酝酿近期出炉调整住房需求结构的方案。这些话语,与前些时候国家广电总局有关官员对《蜗居》的严词批评,形成鲜明对照,无疑令人振奋。因为说这话的不是一般干部,是政治局委员,是上海的书记!民众认可的,不是他对一部电视剧的态度,而是对百姓疾苦的体察,是以“政策突破”来解决难题的正确思路。当然,民众更期盼这些“突破”、“综合措施”和“方案”,能够尽快落实、见效。
在北京,两种说法针锋相对。前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锡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庭的“4 万论”,激起网上“砖浪”。他在分组会上预期“北京住房的均价,未来两年要涨到4万元/平方米”,鼓动大家“赶紧买房吧,不买就后悔”;而面对记者“那老百姓怎么办”的提问,还粗声大气地答道:“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政府有政府的活法,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活法。”后有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的“2成论”,赢得一片掌声。面对北京商品房1.7万元/平方米的均价,他指出,房子的建设成本每平方米不过3000元,包括水泥、钢筋及工人工资等,不到房价的2成。建议借鉴农村宅基地做法,政府出地、市民只花买“房”钱,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他还认为目前提出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不到位;政府应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因为一提“保障性住房”大家马上就和“穷人”联系起来,而“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是对每个公民的公平权益的保障。到底是该相信张副主席的“4 万预测”富人赶快买房、穷人继续“蜗居”,还是该耐心等待杜主任的“建议”变为保障每个公民公平权益的现实?恐怕广大良民真不知该听谁的。而经验证明,扬言“专为富人盖房”的“大嘴”开发商的涨价预期一直很准,为有钱人着急的张老板的预期会不会再次应验?
而作为最具权威的国家分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信息就更是忽冷忽热,让人懵懂、迷茫。先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以赌咒发誓的口吻对记者说:“总理都说了,房价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是必须得做到的……肯定行!不行也得行!”并且列明了遏制房价上涨的三条主要措施。可是仅仅过了一天,住建部副部长郭允冲来了个“大翻转”,说什么“住建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手段”。当人们还没分清谁是谁非时,姜部长自己就给几天前的“肯定行”泄了气。在3月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句“中国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真实表露了他的“底气”,也让广大百姓更加心中没底。
2009年全国房地产业获得了超万亿的巨额利润!这一惊人数据,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其实计算出这一数据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同时指出,我国现阶段涉及房地产的税种和收费多达62项,“部分项目的税费已占到房地产价格的30%―40%”。他的观点很明确,开发商攫取了暴利,政府则是“暴收”--都拿得太多了!控制房价,必须官、商双方同时“让利”。但有外国学者对此并不赞同,认为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不能指望“以房治房”,根本出路在于调节贫富差距,这也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则认为,政府可能要用进行第二轮社会改革的方式来破解住房难题。因为要想让大多数人过上富裕日子,必须要改革利益集团,切出一部分蛋糕。而近几年一直“恶评”内地房地产的香港知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干脆开出了“时间表”,断言“这种‘政治驱动的’泡沫―地方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而拥抱房地产开发―可能在2012年破裂”……
相互矛盾的说法,五花八门的信息,来自各级政府,来自权威部门,来自专家学者,来自业界巨擘,连权威、专业人士都在如此“混战”,普通老百姓怎么能看懂中国房价这个奇妙的“万花筒”?有人会说,这种混乱,充分表明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极端复杂性。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房价真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百年“无解”的难题吗?客观上已经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安全的房价问题,还能容许拖多久?“20年”,不正是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成长期吗?“进城”的主角--农民,能忍受得了持续疯涨的高房价吗?
有人认为,最复杂的难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课题。就说房价,由于包含的利益太厚,涉及的“食利”链太长,牵扯的利益层面、方面太多,厘清、解决就特难。但是,说来说去,左难右难,都没离开一个“利”字,只要决策层痛下决心,稳稳抓住这个“利”字,下狠手做足“利”的文章,恐怕诸难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重新切割利益,需要有足够的改革魄力和果决的改革手段,尤其是在既得利益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厚之时,因为此时的改革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侵犯的是羽翼丰满、颇具权势的某些特殊利益集团。
不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锐意推进改革,房价问题就可能长期“无解”;而“无解”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创伤就越重。而作为广大老百姓,在实在难以“听”明白的情况下,也只有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索性什么也不听了,只等着“看”实际结果。倘若让老百姓长时间听着“总犯糊涂”,看后又一次次“习惯性”地失望,那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温总理会前会中的几次讲话和中央近来密集出台的调控措施,已经把决策层的意图表达得十分明晰了,在此无庸赘述。而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说法,却是既丰富多彩,又极其混乱,让民众的情绪如同坐上了过山车,时而温热,时而冰冷,时而欣慰,时而沮丧,时而感到曙光在望,时而又堕入无底深渊。
对于以反映大城市年轻人居住艰难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蜗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毫不隐讳地对记者说,自己不仅看过,而且还在干部会议上推荐大家观看,以体验住房困难状况。他同时表示,住房问题的解决有赖政策上的突破。目前上海已采取一揽子有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加土地供给量等,同时上海还在酝酿近期出炉调整住房需求结构的方案。这些话语,与前些时候国家广电总局有关官员对《蜗居》的严词批评,形成鲜明对照,无疑令人振奋。因为说这话的不是一般干部,是政治局委员,是上海的书记!民众认可的,不是他对一部电视剧的态度,而是对百姓疾苦的体察,是以“政策突破”来解决难题的正确思路。当然,民众更期盼这些“突破”、“综合措施”和“方案”,能够尽快落实、见效。
在北京,两种说法针锋相对。前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锡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庭的“4 万论”,激起网上“砖浪”。他在分组会上预期“北京住房的均价,未来两年要涨到4万元/平方米”,鼓动大家“赶紧买房吧,不买就后悔”;而面对记者“那老百姓怎么办”的提问,还粗声大气地答道:“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政府有政府的活法,有钱人有有钱人的活法。”后有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的“2成论”,赢得一片掌声。面对北京商品房1.7万元/平方米的均价,他指出,房子的建设成本每平方米不过3000元,包括水泥、钢筋及工人工资等,不到房价的2成。建议借鉴农村宅基地做法,政府出地、市民只花买“房”钱,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他还认为目前提出的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不到位;政府应该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因为一提“保障性住房”大家马上就和“穷人”联系起来,而“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是对每个公民的公平权益的保障。到底是该相信张副主席的“4 万预测”富人赶快买房、穷人继续“蜗居”,还是该耐心等待杜主任的“建议”变为保障每个公民公平权益的现实?恐怕广大良民真不知该听谁的。而经验证明,扬言“专为富人盖房”的“大嘴”开发商的涨价预期一直很准,为有钱人着急的张老板的预期会不会再次应验?
而作为最具权威的国家分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给出的信息就更是忽冷忽热,让人懵懂、迷茫。先是住建部部长姜伟新,以赌咒发誓的口吻对记者说:“总理都说了,房价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程度,这是必须得做到的……肯定行!不行也得行!”并且列明了遏制房价上涨的三条主要措施。可是仅仅过了一天,住建部副部长郭允冲来了个“大翻转”,说什么“住建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手段”。当人们还没分清谁是谁非时,姜部长自己就给几天前的“肯定行”泄了气。在3月8日的记者招待会上,一句“中国未来20年房价上涨的压力仍然是很大的”,真实表露了他的“底气”,也让广大百姓更加心中没底。
2009年全国房地产业获得了超万亿的巨额利润!这一惊人数据,受到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其实计算出这一数据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副主席陈万志同时指出,我国现阶段涉及房地产的税种和收费多达62项,“部分项目的税费已占到房地产价格的30%―40%”。他的观点很明确,开发商攫取了暴利,政府则是“暴收”--都拿得太多了!控制房价,必须官、商双方同时“让利”。但有外国学者对此并不赞同,认为在中国解决住房问题,不能指望“以房治房”,根本出路在于调节贫富差距,这也是中国未来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则认为,政府可能要用进行第二轮社会改革的方式来破解住房难题。因为要想让大多数人过上富裕日子,必须要改革利益集团,切出一部分蛋糕。而近几年一直“恶评”内地房地产的香港知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干脆开出了“时间表”,断言“这种‘政治驱动的’泡沫―地方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而拥抱房地产开发―可能在2012年破裂”……
相互矛盾的说法,五花八门的信息,来自各级政府,来自权威部门,来自专家学者,来自业界巨擘,连权威、专业人士都在如此“混战”,普通老百姓怎么能看懂中国房价这个奇妙的“万花筒”?有人会说,这种混乱,充分表明了中国房地产业的极端复杂性。但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中国房价真是“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百年“无解”的难题吗?客观上已经威胁到中国经济、社会安全的房价问题,还能容许拖多久?“20年”,不正是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成长期吗?“进城”的主角--农民,能忍受得了持续疯涨的高房价吗?
有人认为,最复杂的难题,其实也是最简单的课题。就说房价,由于包含的利益太厚,涉及的“食利”链太长,牵扯的利益层面、方面太多,厘清、解决就特难。但是,说来说去,左难右难,都没离开一个“利”字,只要决策层痛下决心,稳稳抓住这个“利”字,下狠手做足“利”的文章,恐怕诸难就可以迎刃而解。当然,重新切割利益,需要有足够的改革魄力和果决的改革手段,尤其是在既得利益已经积累得相当丰厚之时,因为此时的改革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侵犯的是羽翼丰满、颇具权势的某些特殊利益集团。
不以壮士断腕的气魄锐意推进改革,房价问题就可能长期“无解”;而“无解”的时间拖得越长,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的创伤就越重。而作为广大老百姓,在实在难以“听”明白的情况下,也只有选择最简单的办法--索性什么也不听了,只等着“看”实际结果。倘若让老百姓长时间听着“总犯糊涂”,看后又一次次“习惯性”地失望,那结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责任编辑:乔雪峰) |
相关专题 |
· 吴长生经济观察专栏 · 新闻 · 独家 · 国内 |
热图推荐 |
|||
|
| ||
|
|
播客·视频 |
|||
|
|
资本市场热点追踪 |
·午评:两市缩量震荡 沪指涨4点收报2981 ·开盘:两市涨跌不一 沪市开盘报2974点 ·3月16日国内三大证券报纸头版头条内容精华摘要 ·深市上市公司公告(3月16日) ·3月16日沪深股市最新交易提示 |
频道精选 |
|||
|
|
||
·经管:发行大面额人民币节约成本 现在买房是在买泡沫 ·橙色:GDP算法有点看不懂 烟草局长背后的“辉煌” ·最贵高管任志强一年赚707.4万 农民1亿建皇帝公园 ·人物:委员炮轰高速收费员 贪官玩"潜伏"越潜越深 ·GDP算法看不懂3万亿哪去了 垄断国企钱多领导权力大 |
[一语惊坛]建议开展官员315活动:组工部门实行官员"三包" [论坛]温总理这句话注定会成千古名言·报告为何删灰色收入 [访谈]李金华谈权力监督与民营经济·罗富和谈中小城镇建设 [辩论]代表:"回老家买房"您咋看?·周洋感谢妈妈错了吗? [博客]总理为何向记者坦承"缺点" 张召忠:金正日下步咋走? [博客]毛泽东薄熙来的段子令人叫绝 宋祖英委员的两会提案 |
无线·手机媒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