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财经,人民财经特别推出《财经麻辣烫》栏目,用财经的角度解读新闻热点,用简洁的语言为您讲述热点故事。
从今年年中到现在,不到5个月时间,国际油价跌去35%,创下4年来新低,下跌速度着实惊人。国际油价下跌,无疑,进口国欢喜多,产油国很受伤!这边美国、加拿大经济受益良多,西欧国家生产成本降低,中国减少巨额支出;那边俄罗斯损失千亿美元,委内瑞拉政府收入锐减,欧佩克各成员国为保价格,还是争份额争论不休。 (责任编辑:孙博洋 邢郑)
此番国际油价连连下挫,正值乌克兰危机各方相持不下之时,美国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之战,打得如火如荼,俄罗斯经济已现疲态,若是油价再遭重挫,经济将雪上加霜。
于是,很多观点认为,这是美国精心策划的“石油战”,得到了欧佩克“带头大哥”沙特的鼎力支持,目的是联手打击收入50%来自石油出口的俄罗斯。美国精心策划“石油战”可是有先例的。当年,苏联能够称雄于世与美国平起平坐,石油因素相当重要。苏联2/3的外汇收入依赖石油出口。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纠集沙特等国,把石油价格压到10美元以下并长期保持,使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苏联经济陷入全面困境,这被认为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欧佩克由12个成员国组成,来自中东、北非、南美,肩负着全球三分之一的石油开采份额。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如果主动减产,肯定会提振油价。但欧佩克却没这样做,因为减产会流失不少市场份额。
那么,谁将受益?目标会指向美国的页岩油生产商。于是,欧佩克被认为不减产,是与美国页岩油死磕。而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现在美国爆发“页岩油革命”,从沙特的大客户,摇身一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甚至可能抢夺其在石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有分析称,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导致其原油产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从而让国际原油供应市场出现过剩。
也有观点称,欧佩克利用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希望通过沙特压低油价,迫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
沙特决定不减产,还有一位受害者,沙特的老对手伊朗。伊朗财政收入的50%,来源于石油出口。就算在西方国家解除其制裁的情况下,伊朗的油价也需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其政府预算。
而财大气粗的沙特则大为不同,可以承受低油价带来的短期冲击。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沙特希望借低油价,侵吞其他产油国,尤其是老对手伊朗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油价下跌后最难受的国家并不是俄罗斯,而是伊朗。”
《金融时报》将油价下跌与“冷战”时对比,称现在与1985年很像,当时的低迷行情最终在财政上拖垮了苏联。有分析认为,美国是本轮油价走低的推手,并拉着欧佩克一起维持低油价,以借机打击俄罗斯、伊朗以及委内瑞拉等国家。彭博社认为,以原油出口为支柱产业,俄罗斯经济发展最好的时期恰好是油价走高的时候,如今持续走低的油价对俄罗斯经济的压力很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指出,如果国际油价轰然倒塌,将给普京带来重创。
在外媒看来,不仅是俄罗斯,连身为欧佩克成员国的委内瑞拉和伊朗也成了美国“石油武器”的目标。路透社指出,油价走低,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委内瑞拉。该国能承受的油价底线是每桶95美元,如今的价格甚至可能造成该国的主权债务违约。
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降幅度却与之降幅并不成比例。据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包含了油品价格和税费。在国际油价下行的这段时期内,国内成品油价连续下调,但是相关税费却上调,导致消费端成品油价格下降不多。有一种说法认为,上调燃油相关税费是为了控制燃油的过度消费,防止因油价过于便宜而产生冲动型消费,增加节能减排的负担。
但是,央视近期就这一问题采访了许多相关人士,包括购车消费者,4S店销售人员,受访人均称不会因为油价下跌就会多消费燃油,也不会因为油价下跌就选择大排量机动车。油价下跌导致燃油过度消费增加节能减排压力的说法似乎并不能让人充分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