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凸显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
本期节目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高兵与花径教育创始人林巨,围绕新时代家庭教育展开探讨,聚焦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多层次影响、代际情绪传递的作用,以及在技术变革中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孩子为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AI时代,到底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困惑常常出现在家庭教育的讨论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既是塑造性格的“熔炉”,也是滋养心灵的“土壤”。面对这些挑战,家庭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找到科学的应对之道?
日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兵和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林巨在做客《人民会客厅》时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滋养生命”。无论是早期爱的链接建立,还是父母自身的心理成长,最终都指向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在AI技术重塑教育边界的今天,“有温度的爱”与“健康的心理根基”更显重要,这需要家庭以科学方法持续浇灌。
AI时代,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建立稳固的爱的链接?林巨提出“无分别的爱”理念,主张父母应理解孩子行为的生命价值,“无论是‘好’与‘坏’,都是成长的有机部分”。在他看来,这种理解不是纵容,而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哭闹可能是渴望关注,叛逆或许是寻求自主,“当孩子确信‘无论我怎样,父母都爱我’,内心才会生出探索世界的勇气”。
从心理学视角看,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具有“多层次渗透”特征。高兵解释,这种影响首先源于遗传素质,决定孩子发展的潜在倾向;其次是行为模仿,父母的情绪模式与人际处理方式会被孩子无意识习得;最终通过依恋关系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型。“若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会形成‘他人不可靠’的认知,成年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高兵以焦虑情绪为例,父母频繁表现出的担忧会被孩子内化,逐渐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质。
提出 “无分别的爱” 理念:林巨认为,认为父母应理解孩子行为的生命价值,无论行为被评判为 “好” 与 “坏”,都是成长的有机部分。这种理解并非纵容,而是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在 AI 时代,由这种爱培育的 “生命灵动性” 尤为重要,因为 AI 能记住所有知识,却无法拥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感知,而这些正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具有 “多层次渗透” 特征:高兵认为,这种影响首先源于遗传素质,决定孩子发展的潜在倾向;其次是行为模仿,父母的情绪模式与人际处理方式会被孩子无意识习得;最终通过依恋关系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型。例如,若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会形成 “他人不可靠” 的认知,成年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父母频繁表现出的担忧会被孩子内化,逐渐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质。且这种早期形成的心理模式会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被爱滋养的孩子在学业上更能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在挫折应对上更有 “复原力”。
面对孩子情绪爆发,提出三步实操法:林巨表示,首先,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情绪,不急于说教或压制;其次,家长需主动寻找空间处理自身被触发的情绪;最终通过系统的创伤疗愈功课增强心理承载力。“父母的情绪稳定,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同时,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意义在于从国家层面确立家庭教育地位。
家庭需强化 “爱与陪伴” 的核心功能:高兵认为,家长对成绩的过度期待会转化为严苛要求,导致孩子在 “必须优秀” 的压力下逐渐丧失自我认同,当学习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孩子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被忽视,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明白 “优秀没有统一标准,幸福能力比成绩更重要”,可在保障基本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为孩子 “托底”,允许其自主探索方向。同时,父母的心理健康是打破情绪共生困境的核心,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父母易陷入 “错误互动模式”,家长应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识别自身焦虑源与情绪触发点,这种自我觉察是阻断负面情绪传递的第一步。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人民会客厅》,我是吴婧。
在孩子的成长旅程当中,家庭教育无疑是一个基石,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已经实施三周年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家庭教育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AI的兴起也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今天,我们请到了两位专家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家庭教育的关键议题。我们来认识一下两位专家,坐在我身边的这位是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兵,欢迎高教授,您好。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主持人好,大家好。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还有一位是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林巨,欢迎您林老师。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主持人好,大家好。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欢迎二位。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大家非常关心的家庭教育话题,应该说现在有孩子的家庭都离不开这样一个探讨。我们也知道,林老师是投身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是长达20多年了,您相不相信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塑造和价值观方面的形成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您的观察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和大家说一下呢?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我绝对相信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里面最核心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的塑造,它远远超过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你看大家现在很多人讲“空心人”,这个词非常流行。现在很多孩子,眼里没有光芒,心里没有热情,做什么事情提不上劲来,还每天很忙,又很茫然,所以都很麻烦。丧失了生活的那种激情,丧失了生命的灵动,空心加茫然,成了现在年轻人两个很大的特征,这个东西跟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家庭教育决定。高教授,您从专业的心理学的健康角度,能不能跟我们谈一谈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呢?而且我们这种影响在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发展当中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呢?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好的。我们一般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整个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般来说,心理学会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第一个就是遗传,父母会给孩子一个遗传素质,这就决定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他的焦虑水平等等。
第二个方面就是父母的一些行为、一些情绪,会被孩子以某种方式学习到。比如说父母对人善良,孩子就学会对人善良。如果说父母对某一个事情感到特别的焦虑,孩子也能学会焦虑。或者父母跟别人交往的方式也会被孩子学习到。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可以把它叫作引发,也就是父母和孩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待孩子的这种方式会影响孩子,比如说如果父母对待孩子不好,或者时好时坏,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会导致孩子和父母无法建立一个非常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或者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导致孩子以后有没有胆量去探索、有没有胆量去认识新的人,去跟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如果说父母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孩子可能就会把别人视为一个危险的、不可依赖这样的,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孩子,可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最终会影响到孩子比如情绪稳定性、他的自尊水平或者他的人际交往方式等等这些,还有他的自尊等等,这些都会产生影响。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看来现在家长是急需上一上心理课了。我们也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了。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实施,我相信对于推动全社会对于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影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二位在您的观察来看,这部法律在实际生活当中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产生一些影响?从你们的观察和研究来看。林老师,您先来谈一谈。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我是20多年前就开展了家庭教育,那时候没有家庭教育法,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
我那时候就想,有这么一个法律,应该对全民的家庭教育重视很有作用的。我是等了很多年国家颁布了,我自己是很开心的。颁布以后,我自己在第一线,因为我是家庭教育第一线,我的学生很多嘛,就开始各种各样的大家都愿意考家庭指导师、家庭教育师,家庭教育的话题比原来就明显多多了。这有一个时代的影响,就是现在出问题的孩子实在太多。综合的影响,我发现现在大家对家庭教育学习的欲望比原来高了好几个数量级别,尤其大面积的躺平、双向、抑郁、辍学的孩子出现以后,加上国家的重视,现在我觉得大家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比20多年前要高很多。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高教授,从您的研究和观察来看,是不是现在父母对于家庭的教育,他们也是在转变一下观念,不要那么焦虑了。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是的。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但是一直还是缺少一个社会共识。我觉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对于我们这个社会形成共识还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是用法律来要求政府、要求养育者、要求社会组织和各种家庭教育机构去做他们具体的工作,也正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一些学者、研究机构的呼吁下,在各种社会机构的参与下,我们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了。
家庭教育具体的实施者,也就是父母,一方面是增加了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就是态度上发生了变化。另外,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在积极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教育学的知识,来提高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我在想某种程度上很多父母去鸡娃,带给孩子这种压力,其实是他们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说心理健康教育的话,我想特别是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高教授,在您看来,父母的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在家庭的教育当中有哪些影响?包括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有一些少年、青少年出现的心理问题,这些背后是不是也反映出一些家庭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呢?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是的,一般来说我们都会非常重视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我们在大学工作,每天都会接触学生,确实有相当多的学生,当我们了解到他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问题确实与他的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具体的影响机制的话,当然非常复杂。如果说父母本身心理不健康的话,首先第一个就是,他就没有能力跟孩子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孩子跟别人去发生亲密关系,去建立一个亲密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生一定的困难。
第二个就是,他本身心理不健康,导致他对孩子有很多错误的一些做法。比如说他对孩子有过高的期待,有过高的要求,就会导致孩子的焦虑、抑郁。有的时候他可能对孩子过分的溺爱,就会导致他自私或者独立性比较差等等。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过分溺爱也不行,就是你给他的爱还要给他均衡,不要过分地去关注他,有的时候我们也发现这个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对,可能会导致他的独立性差,或者比较自私等等。有的时候父母可能对孩子要求太高了,孩子做不到,就会过分地压制孩子,打击孩子,导致孩子抑郁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复杂的问题。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我们也想请教一下林老师,因为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关乎孩子,也关乎着家长的自身心理状态的一些问题。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对,整个家庭的幸福都是父母的心理健康决定的。
我们发现一个特点,其实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是致命的。甚至可以这样讲,孩子出了问题的,大多数都是父母有心理创伤没有疗愈,就是父母我们也是有很多创伤的,可能我们不是专业的人不是特别清楚。
我们有很多创伤,并且很多创伤是父母的创伤也会传给我们,这叫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就是遗传。我们人生下来,一个是肉体的信息,除了肉体的信息还有很多精神的信息。举两个例子说清楚,比如说有一个妈妈来我的直播间跟我连麦,说林老师,我的孩子7岁了,不上学。
她说从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不想上学了,幼儿园不怎么在意,但到7岁的时候就特别厉害,号啕大哭,坚决不进来,使劲推进去,狠着心就走。坚持了已经三个月,妈妈已经身心俱疲了。但是她后来来做疗愈的功课,来探索自己的潜意识。她就发现其实自己有很多创伤的,在她自己7岁的时候,她的爸妈商量要把她送人。
所以她7岁的时候,她就每天上学的时候就老想着我回来的时候可能就要被送走了,回来的时候就要被送走了。所以她7岁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创伤的时候,这个创伤她没有疗愈会传下来,传给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来,其实孩子没有问题,不是孩子懒惰,不是孩子不负责任,而是孩子传承了妈妈的创伤。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这属于遗传性的创伤怎么解决呢?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这是潜意识的创伤,她来了以后做功课,在心理学上做一些功课,她要深入潜意识和自己对话,看见这个创伤以后,她神奇地发现,从她做了功课以后,从第二天开始,孩子就正常去上学了。
这是原生家庭遗传传过来的。很多时候,我发现,我自己研究了二十多年,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从幼儿园、青少年、父母,很深入地进行潜意识的研究就发现,就是我们的创伤会传给孩子。我们的术语叫看见即疗愈,看见了以后这个创伤,你可以把它理解为黑暗的时光理解为黑洞,一看了以后,黑洞就坍塌了,就好了。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家长要在生活当中关注自己自身的心理状态。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这个是很重要的。我有一句话老跟大家讲,你们看孩子不要去挑孩子,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伪光正的状态,看孩子都是毛病。孩子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我们潜意识的创伤。这个是被我们压抑的,潜意识是被我们的名义是压抑的,很多时候看不见,孩子这个样子了,孩子老打人,这个孩子有问题,这个孩子老爱玩游戏,这个孩子有问题。这个孩子不爱写作业有问题。绝大多数其实都是在体现父母潜意识的创伤。
所以我讲一句话,孩子是我们的镜子,孩子所谓的不良行为,主要是在表达我们这些父母没有疗愈的原生家庭的创伤,所以我们一定是根。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在生活当中要关注自己。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是的。并且还要关注自己深一点的地方,潜意识的东西。要去关注自己的创伤,我们其实有很多创伤的,一开始大家没有接触这个领域。接触了以后,你没有接触,大家觉得我没有创伤,我是一个正常人,没有错。大家都是正常人,但正常人和有创伤是不矛盾,会看到很多创伤,尤其去疗愈以后,他就能看到孩子,我讲一句话,做父母最重要的能力是看见孩子遭罪的能力,就是我们看到孩子在遭罪,他在替我们表达,他在替我们发声,他在替我们受苦受难,但是我们看不见孩子遭罪,我们都是看见孩子在折磨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做合格的父母,我们是要看见孩子遭罪的能力,他真的是在遭罪。你看到这个情况,你对孩子很容易理解,他多看点手机,多玩点游戏,多偷点懒,多休息休息,多睡点觉,都能包容了,而不会总想去否定、总想去激他。记住,孩子是替我们发声的,我们有很多黑暗的声音被我们压抑住了,但是孩子在替我们发声,孩子是很爱我们的。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父母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刚刚其实我也在想到情绪共生体这样一个现象,因为我们现在发现家长的焦虑指数跟孩子或者学生检验出来叫抑郁的检出率是成正比的关系。所以,高教授您怎样看待这种叫情绪共生体的现象?面对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确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父母的焦虑水平越高,孩子的抑郁水平越高,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期待过高导致的,父母对孩子的期待特别高,就会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就只关注他的学习,就不关注他的其他的需求,其他方面的需要都不关注了,甚至如果他达不到父母的标准,他就会打压孩子,导致孩子的自尊受到打击,他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他就特别容易抑郁。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最根本的还是父母要转变观念,也就是说,父母不要总是把好大学、好成绩作为培养孩子的唯一的标准,如果说父母的焦虑水平降低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水平降低了,父母能够看到孩子各个方面的优点,不把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父母的焦虑水平降低,就不会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这样就能够为孩子托底的情况下要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这样父母的焦虑水平降低了,孩子的抑郁水平也能够降低。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我觉得,家长如果在看我们的节目肯定会有所思考,自己不要那么焦虑。林老师怎样看待这种双向情绪的互相感染?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都是我们过多的焦虑导致的,所以我们有很多莫名的焦虑,这个时代心理健康是第一重要的,学习成绩是第二位的、第三位的,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不是农耕时代了,不是孩子为了生存而拼搏的时代了,一个健康的身心,这个孩子只要健康的身心,能量就满满,他的热爱就满满,他的动机就满满。我们一定要把孩子朝一个心理健康的标准去培养,因为这个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哪怕就是极端的没有考上大学,不影响他学到有效的足够用的知识,现在一切知识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获得,最终的是你的孩子有没有真正学习的热情,有没有生命真正的向往,有没有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行业里面一定会熠熠生辉的,你不用担心他的发展,他只会发展得特别特别好,所以你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的孩子,第一,他很幸福,第二,他也会很成功,这个时代其实是热爱来获胜的,不是靠学历来获胜的。所以我呼吁大家一定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心中有热爱的孩子是第一重要的。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林老师。面对现在很多孩子如果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是很焦虑的,但是家长又不知所措,我们想请高教授能不能给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怎样帮助家长面对这样的问题,更好地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我们首先还是要用科学的观念来看待孩子,孩子是有无限发展可能性,他并不一定要在学习成绩上表现好,他并不一定要考一个好的大学,他依然可以在社会上做得非常好,做出非常好的贡献,实现他自我的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这是第一个方面,观念方面。第二个就是他自己的行为方面,父母一个方面要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学一点心理健康的知识,试着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跟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降低对孩子的或者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当然,有的时候确实会出现问题,就是已经出现了,怎么办?首先,我们不要觉得有问题就天塌了,有问题有人能解决,而且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大,我们作为父母,第一个就是要配合学校,适当地了解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很多问题如果说我们父母跟学校很好地配合,很快就解决了,轻的问题老师自己就解决了,当然如果严重的问题,可能就要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精神科的参与,有的时候严重的问题也是必要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像林老师刚才讲的,家庭教育的问题,遗传的问题等等这些。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高教授。我们了解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之后,我想请教一下林老师,中国家庭教育的其他方面,从您的观察来看,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还有没有其他的共性的普遍的问题?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我们现在教育的普遍情况是,过多关注孩子的行为,从讲礼貌、按时睡觉,从吃什么东西,到考试成绩、学习成绩,就是各种技能。这里面关注的重点可能大头还在所谓学习成绩方面有关的东西,比如兴趣班之类的。但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在哪里,也没有去关注自己的心在哪里。就是我们都在一个社会的规范里面,所有人都在用一个学习成绩、排名或者行为规范习惯去要求孩子,但是其实这个孩子只需要看到你的心,这个东西是我们最大的误区,就是我们过度关注外在的行为,用社会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有句话,《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事物都向相反的方向走。这是讲的什么道理呢?孩子那些不好的行为,比如有时候会偷懒,有时候喜欢玩手机,有时候会睡懒觉,有时候不爱写作业,有时候跟同学打架,有时候说脏话,这也是生命必要的一部分,因为反者道之动,生命就是有阴和阳的,你允许他阴,就是允许他阳,但是如果你只允许他阳,他会走向阴,事物往往向相反的方向走,如果你给孩子一个全面的心态,允许他作为一个人,表现他人应该有的每一个部分,这个孩子会健康,这个孩子会向阳,会向善,但是如果你只要求他展现集中,所谓社会标准好的一部分,孩子反而会变得黑暗,反而会躺平,反而会抑郁,因为他空心了,空心的孩子只能躺平、抑郁、双相、辍学、躁狂、手机上瘾等等。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林老师给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引导和建议。谢谢林老师。
高教授,从心理健康的教育视角,您怎样看待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一些什么样的思考和建议给到大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就目前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关心孩子将来的成就等等这些。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求关注得还是比较少的,这就带来非常多的问题,刚才林老师讲到非常多了,讲得非常好。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应对,第一个就是,父母要接受教育,父母要接受心理学的教育,接受家庭教育,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能力,当然过去很多年,林老师他们就是做了这个工作。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的学校,尤其基础教育阶段,还需要大批的受过很好的学术训练的具有良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所在的专业叫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硕士的专业领域,他培养的对象就是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已经做出了很多的成绩,但是,我就发现有一个问题,他们确实承担了很重的任务,当然不仅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整个咱们国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他们年轻的老师实际上是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但是先行者一个方面贡献很大,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没有很多具有丰富经验的年长的老师来带他们。我们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聘请林老师到我们专业来担任导师,依赖林老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很好的训练,将来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会迅速地成长,能够帮助孩子,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心理咨询,甚至帮助父母等等。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高教授。现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的家庭教育,可能也会受到AI的影响。二位观察,AI会给我们家庭教育带来哪些挑战?我们家长如何利用这样的新技术让我们的家庭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培养得更好?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AI对教育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我用两句话来表达,在农业时代,或者工业时代,我们普通百姓对教育的信奉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到AI时代就改成叫万般皆下品,唯有热爱高。为什么?在AI时代,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互联网都可以免费获得,这个话讲的方向是没有问题的,所有的知识,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学到,问题就来了,现在问题变成,你想学什么,你爱学什么,你真正心中痴迷的东西是什么,你一辈子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就成为核心的核心。AI时代,从小我们要去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东西要找到自己的热爱,你要心理健康,你要热爱驱动,你要活色生香,这样的孩子在AI时代会如鱼得水,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为他热爱驱动,他学的东西是自己热爱的东西,会天然的全力以赴,其实AI时代是无要万般皆下品,唯有热爱高,这对妈妈来讲提出巨大的挑战。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我们怎么样和孩子一起发现他的热爱。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就很难很难,她一放手,你要热爱,要放手给孩子,作业写得不好,就焦虑得不得了,这就对家长提出了巨大的课题,但是你必须改变,否则你怎么办?继续卷孩子,孩子以后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这是很麻烦的。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林老师。高教授也来谈谈AI怎样助力家庭教育,包括刚刚林老师提出来的唯有热爱高,在现在AI时代,您怎样看待这个观点?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刚才林老师讲了,AI确实是革命性的变化,AI导致我们现在很多工作变得非常简单,甚至很多学习都变得很简单,但是唯有热爱这个东西确实是一个稀缺的东西,是一个很难培养的东西。在我看来,虽然AI使很多工作变得非常简单,但是有些东西AI是不能提供的,比如父母有温度的爱,父母和孩子身体的接触,还有父母和孩子这种亲密的陪伴,在这样的基础上,父母放手让孩子自由地探索,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心中所爱,这样才能够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才能够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二位,我们今天的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今天结束之前,我们也请二位用一句话送给我们新时代的父母。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兵: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希望各位父母也要与时俱进,与孩子共同成长。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谢谢高教授,林老师也和我们新生代父母说一句话。
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 林巨:
我送大家一句话,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对于孩子的行为要多多包容,各种行为都要去无分别对待,都要去包容他。从孩子心的角度去理解他,更去理解他内心的情绪和情感。
人民网主持人 吴婧:
家庭教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希望今天两位专家的探讨能够为广大的家长提供更多的专业指引,让大家都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孩子。再次谢谢高教授,谢谢林老师。
感谢大家收看我们今天的人民会客厅,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