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凸显了国家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然而,现实中家庭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等。

本期节目邀请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高兵与花径教育创始人林巨,围绕新时代家庭教育展开探讨,聚焦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多层次影响、代际情绪传递的作用,以及在技术变革中如何回归教育本质。

业内共探新时代家庭教育:以爱滋养生命 筑牢成长根基

“孩子为什么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AI时代,到底该培养孩子什么能力?”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困惑常常出现在家庭教育的讨论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既是塑造性格的“熔炉”,也是滋养心灵的“土壤”。面对这些挑战,家庭教育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找到科学的应对之道?

日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兵和花径教育创始人、中央民族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林巨在做客《人民会客厅》时认为,家庭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滋养生命”。无论是早期爱的链接建立,还是父母自身的心理成长,最终都指向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在AI技术重塑教育边界的今天,“有温度的爱”与“健康的心理根基”更显重要,这需要家庭以科学方法持续浇灌。

AI时代,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建立稳固的爱的链接?林巨提出“无分别的爱”理念,主张父母应理解孩子行为的生命价值,“无论是‘好’与‘坏’,都是成长的有机部分”。在他看来,这种理解不是纵容,而是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哭闹可能是渴望关注,叛逆或许是寻求自主,“当孩子确信‘无论我怎样,父母都爱我’,内心才会生出探索世界的勇气”。

从心理学视角看,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具有“多层次渗透”特征。高兵解释,这种影响首先源于遗传素质,决定孩子发展的潜在倾向;其次是行为模仿,父母的情绪模式与人际处理方式会被孩子无意识习得;最终通过依恋关系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型。“若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会形成‘他人不可靠’的认知,成年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高兵以焦虑情绪为例,父母频繁表现出的担忧会被孩子内化,逐渐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质。

【更多阅读】

提出 “无分别的爱” 理念:林巨认为,认为父母应理解孩子行为的生命价值,无论行为被评判为 “好” 与 “坏”,都是成长的有机部分。这种理解并非纵容,而是要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在 AI 时代,由这种爱培育的 “生命灵动性” 尤为重要,因为 AI 能记住所有知识,却无法拥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美的感知,而这些正是人类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具有 “多层次渗透” 特征:高兵认为,这种影响首先源于遗传素质,决定孩子发展的潜在倾向;其次是行为模仿,父母的情绪模式与人际处理方式会被孩子无意识习得;最终通过依恋关系形成稳定的心理模型。例如,若父母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会形成 “他人不可靠” 的认知,成年后难以建立信任关系;父母频繁表现出的担忧会被孩子内化,逐渐形成敏感、多疑的性格特质。且这种早期形成的心理模式会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被爱滋养的孩子在学业上更能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在挫折应对上更有 “复原力”。

面对孩子情绪爆发,提出三步实操法:林巨表示,首先,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情绪,不急于说教或压制;其次,家长需主动寻找空间处理自身被触发的情绪;最终通过系统的创伤疗愈功课增强心理承载力。“父母的情绪稳定,本身就是最好的心理教育”。同时,他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意义在于从国家层面确立家庭教育地位。

家庭需强化 “爱与陪伴” 的核心功能:高兵认为,家长对成绩的过度期待会转化为严苛要求,导致孩子在 “必须优秀” 的压力下逐渐丧失自我认同,当学习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孩子的社交需求、情感需求被忽视,可能引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家长需转变教育观念,明白 “优秀没有统一标准,幸福能力比成绩更重要”,可在保障基本安全与健康的前提下为孩子 “托底”,允许其自主探索方向。同时,父母的心理健康是打破情绪共生困境的核心,心理健康水平低的父母易陷入 “错误互动模式”,家长应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识别自身焦虑源与情绪触发点,这种自我觉察是阻断负面情绪传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