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A商用一周年之际,其与AI的融合已从“起步探索”迈入“实质突破”阶段。今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出台,为5G-A与AI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政策支撑。目前我国5G-A已覆盖300多个城市、用户超千户,在智能工厂、智慧海洋等场景落地见效。

近日,来自通信及AI产业的专家、产业代表做客人民网,围绕5G-A商用一周年成果、跨行业堵点、协同路径、演进方向展开对话,深度探讨如何推动“通信底座”与“AI应用”精准联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5G-A与AI融合加速解锁产业新价值

2024年,“5G-A商用元年”与“AI入端元年”同步开启,政策引领、技术创新与市场驱动的联合作用下,5G-A与AI的深度融合持续走深走实。

目前,我国5G-A网络覆盖300多个城市、套餐用户突破3000万户,支持5G-A的终端数量超1亿部。同时,融合过程面临需求语言对齐难、标准不统一等挑战。

近日,多位业内嘉宾做客《人民会客厅》,从通信、AI、运营商、设备商等不同视角,共探技术融合的现状、机遇与破局之道。嘉宾们在对话中表示,当前5G-A与AI融合已进入实质性突破阶段,在网络建设、技术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成果显著。同时,催生了智能终端、具身智能机器人等新应用,未来在工业、交通、医疗等领域潜力巨大,但仍需产业链各方协同破解技术与生态难题。

当前,5G-A与AI的融合已摆脱初期探索“试错期”,在网络建设、运维优化、消费体验、产业协同四大维度形成突破,四位嘉宾从各自领域分享了具体成果。

作为融合发展的“根基”,网络建设的规模化推进为AI应用提供了关键支撑。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给出核心数据,国内5G-A基站数量突破60万个,覆盖300多个城市,30余个城市推出专属服务套餐,“双万兆”能力实现商用,通感一体、智能调度等关键技术落地。“这些基础建设让5G-A从‘技术概念’变成‘可用网络’,为AI应用提供稳定连接支撑。”

【更多阅读】

在网络运营层面,AI的赋能让效率提升成效显著。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刘光毅介绍,中国移动联合华为等伙伴,在网络全流程嵌入超200种AI应用场景:“故障排查、载波关断等操作实现自动化,10086语音服务全量AI接待;通过AI预测网络业务分布,基站节能效率提升15%以上,江苏徐圩石化基地用5G-A+AI监测管廊,建设成本降低85%。”

消费端是技术融合最贴近民众的“感知窗口”。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曹明用三组数据展现渗透速度:移动终端AI月活用户从1亿级跃升至12亿-13亿级,超PC端规模;AI原生终端出货4亿部,70%新终端支持AI;AI相关网络流量增长近1000倍。“现在人和AI的交谈时间已超过微信沟通,消费端应用从‘尝鲜’走向‘日常’。”

工业领域是5G-A与AI重塑生产模式的核心战场,也是当前落地成效最显著的领域之一。随着5G-A“连接能力”与AI“智能能力”的双向赋能,二者的融合不仅优化了现有场景的体验,更催生出全新的应用形态。从工业生产到家庭生活,从交通出行到医疗服务,多领域的场景落地案例不断涌现。杨骅以联通-格力“黑灯工厂”为例:“8万平方米厂区内,5G-A连接全流程设备,AI优化流程,生产效率提升86%,缺陷率控在万分之一以下。”

除了基础设施与运营层面的成果,AI应用落地的痛点也在5G-A的支撑下逐步破解。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刘航欣表示:“民众觉得‘AI不够智能’,核心是‘决策上下文不足’,而5G-A能实时传输多模态数据,让AI获得完整决策依据。比如家庭机器人通过5G-A传回环境状态,可动态调整动作避障,而非机械执行预设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