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填空白、补短板、变资产为资本,吉林探索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两年来

服务沉下去 乡村活起来(经济聚焦)

本报记者  岳富荣  李家鼎
2018年09月26日04: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制图:沈亦伶

  农村,是金融业态与金融服务的“贫困区”。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活跃程度远远低于城市。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创新的力度。

  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吉林省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同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方案》,明确了改革试验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2016年5月,吉林省印发《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标志着吉林全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两年来,吉林进行了哪些探索,积累了哪些经验?记者进行了采访。

  解难题,激活农村资产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要求,在吉林的土地上有了生动实践。

  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种粮大户王廷会的这个丰收季过得格外舒坦。最近,在村里金融服务站的帮助下,他将土地收益权作为抵押,在农信社贷到了195万元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有了钱,咱农民就像是多了几双手。”

  不过就在几年前,陆家村还是另外一种景象。“每个种田大户都愁钱。”王廷会介绍,由于缺少抵押物,种粮大户过去仅能靠个人信用贷来几万块钱。那时候,村民还经常用“抬钱”的方式扩大生产,成本高、风险大。“3年前,我只流转了村里100公顷土地,现在已经扩大到450公顷了。”

  截至今年4月末,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累计发放超过5万笔,金额达28亿元。

  “破解农民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难题,关键是要激活农村资产价值,变资产为资本。”吉林省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胡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农业扩大发展的困境和对策,“制约吉林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土地、技术、管理、劳动力这四大要素无法与资金实现紧密结合,因而无法形成现代化的生产力。”

  补短板,构建三支柱一市场

  那么,该如何盘活农村资产,让资本和资产的对接更为顺畅?吉林金融改革给出的答案就是“三支柱一市场”。

  胡斌介绍说,如今,以基础金融服务支柱、物权增信支柱、信用信息支柱和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为代表的“三支柱一市场”体系正在形成,有效串并起各类市场主体的供给需求,由此搭建起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框架。

  吉林省金融办农村金融服务处副处长郭东秀介绍,在全面推行金融改革之前,由于交易成本过高,金融服务难以下沉到最基层的农村。为此,在金融改革启动之初,吉林省就将“加快建设基础金融服务支柱”作为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吉林省已建成1300多个驻村基层金融服务站,计划到2020年建成3000个。

  在农村金融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看来,基层网点是面子,而金融产品的实用性则是里子。为此,吉林省推动各类资本先后组建了43家物权融资服务公司,业务实现了主要涉农县域全覆盖,并推动财政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组建了17个分支机构,在保余额达到4.74亿元。

  在信用信息方面,截至2017年末,吉林省300余万农户拥有了自己的信用档案,160余万户被评定为各类“星级信用户”,农民贷款信用信息获取和应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此外,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也正在完善。郭东秀介绍说,吉林省累计推动建立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653个,“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规划设立统一规范的省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截至今年4月末,吉林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6089.7亿元,较改革试验启动时期增长14.2%;涉农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大幅提升,2017年总计融资66.01亿元,同比增长86.4%;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补偿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末达到487.6亿元,较改革试验启动时增长60.9%。

  通过“三支柱一市场”体系建设,目前吉林省已引导连接100多家金融机构及金融企业、上千家涉农企业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体系运营。有效串并各类主体市场供给需求,提升了均衡水平,实现了涉农融资需求上汇与金融服务下沉,填补了农村金融的业态空白。

  点带面,加速完善涉农金融组织

  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出的具体要求。如何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并探索出一条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改革道路,是摆在吉林省面前的一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在顶层设计层面,吉林省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8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省一盘棋工作推进体系,形成了纵向省市县联动、横向多部门跨地区常态交流的沟通协作机制。同时,将改革试验任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估、纳入督办清单、纳入公众监督,强化压力传导,实现了各级政府、社会公众齐抓共建的督导格局。

  为了保证服务农村金融改革能力的提升,吉林省的涉农金融组织也在加速完善。“我们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建设正在加速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设置专业的涉农金融服务运营体系。”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行长安静东说。

  此外,农村社会生态也在悄然发生转变。“过去,村委会是三天不见人,金融服务站来了之后,天天有人来咨询。”辽源市东辽县朝阳村金融服务站协理员吴勇卓告诉记者,由于“抬钱”现象消失,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了。

  “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网点的设立,强化了基层党建、乡村治理的便捷性,村干部的号召力、影响力明显增强了。”吉林省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巍介绍,金融服务网点多设在村部,金融协理员多从村干部、村中能人里选拔而出。

  据了解,金服公司的工作人员不仅会对协理员有规范化的培训,也会在村里定期进行金融知识的普及与金融产品的介绍。“城里管金融的干部也经常来,他们脚底带着泥,俺们心里就有底。”吴勇卓说。

  农村金融改革,利国利民,但在管理部门看来,要想让金融改革顺利进行,爬坡过坎的工作还有不少。

  “农村金融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有效的改革,为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排头兵’目标,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关键力量。”胡斌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09月26日 10 版)
(责编:王仁宏、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