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夕
2020年05月28日08: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马慧娟
马慧娟1980年出生于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2001年搬迁到红寺堡区。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她从未放弃学习的念头。2008年,在用打工积攒的钱购买了第一部手机后,她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坚持用手机写作。6年时间在网络上发布几十万字文章。作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和全国人大代表,今年两会,她提出建议,要将红寺堡区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样板区,同时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进行“二次扫盲”,帮助贫困群众触网,提升互联网应用使用技能。
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北青报:您今年带来哪些文化扶贫建议?
马慧娟:我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将红寺堡区作为脱贫攻坚成果的样板区,另一个是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这几年我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得很完备,但是缺少专业人才。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窗口,文化协管员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宣传政策,给村民做技能培训。具体来说,一名合格的文化协管员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学历,其次就是愿意扎根农村。
帮助村民们接触网络
北青报:您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二次扫盲”概念?
马慧娟:现在,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掌上生活”时代,购物、缴费等都可以通过线上操作实现。现实中,“二次扫盲”就是要让村民们懂得一些基础技能,比如网上购物、网上缴费、 APP的使用等,让他们的生活融入这个时代。
北青报:红寺堡区的村民目前在手机操作方面有哪些困难?
马慧娟:农村里的大部分人使用手机,更多的是使用通讯和娱乐工具,没有将手机作为学习和应用的工具。比如用手机去缴水费、电费、个人所得税,还有给孩子缴学费,这些操作对很多家长都造成困扰,也没有人去教他们来做这些事情。前面提到的文化协管员,他们就可以起到“老师”的作用,来教授村民们如何使用手机,接触网络,提升互联网应用使用技能。
创办读书社提升村民文化层次
北青报:您成立读书社的初衷是什么?
马慧娟:读书社是2018年成立的,里面大部分成员是留守妇女。大家在一起读书,了解外面的世界,然后重新来定位自己。除了可以读书以外,读书社也是大家交流和释放心理压力的一个场所。
2019年我们有40多个学员,她们的文化层次都不太一样,有高中毕业的、初中毕业的,也有小学毕业的。做读书分享的时候,我们是按照她们的年龄段来的,比如70后更多的是以扫盲为主,90后则更多的是去选择性地去读一些对她们有用的书,比如说营销管理。此外,读书社的学员眼界更加开阔,这让她们更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文/本报记者 张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