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频道首页|网站地图
 
第7期 2014-4-23

莫让企业“吸食”补贴成瘾

人民金融 吕骞人民金融 吕骞

    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即将披露完毕,其中,高额的政府补贴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当然,其中一部分补贴确实是为了补偿企业因价格双轨制所承担的损失,但也有一部分补贴让公众难以理解,也难以接受。

    笔者想起多年前曾参加过一次光伏行业论坛的情景,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行业大佬围坐在圆桌论坛上,讨论十分热烈。其中,听到的来自企业最多的声音即是“希望政府有政策扶持”,或是“希望相关政策尽快落地”。想来所谓的扶持不外乎是一些政策优惠,更喜闻乐见的则是真金白银的补贴。当然,国内的光伏行业后话如何大家也都很清楚。

    这样的政府补贴到底有何不妥?笔者认为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一部分补贴流入了某些产能过剩行业,钢铁、水泥、煤炭都成了政府补贴的重点关照对象。但既然行业整体都不景气,钱流入到这些行业又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呢?恐怕大都为填补窟窿所用,这就是宝贵的政府资金在使用效率上的极大损失。

    政府资金归根结底来源于税收,取之于民也应该用之于民,更应该用于提供私人部门难以生产的公共品,改善民生、教育、基建、环保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地方,而不应该以补贴的形式流入到个别企业“救死扶伤”。

    其次,在政府补贴的“输血”下,一些本应关闭的工厂得以苟延残喘地存续下去。但从宏观上来看,资金、人才、甚至土地等资源的配置都被人为扭曲,产业升级的进程被拖慢,甚至停滞不前。

    再次,上市公司本一般来说是各行各业中的佼佼者,若政府补贴再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企业,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难言公平,也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破坏。

    诚然,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有钱白拿何乐而不为呢。但企业家们更应该认识到是,高额政府补贴带来的虚假繁荣,蚕食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自我调整能力,一些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企业或许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就像毒品一样,只能带来一时欢愉,但长此以往,成瘾难戒,遗患无穷。

    而对地方政府来说,由补贴产生的GDP终究不能持久。政府部门如何利用好手中的补贴大权,引导产业逐步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并且合理规划,避免一窝蜂式的投资,正成为新时期考验政府政绩的试金石。

(稿件版权归人民网金融频道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