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渔村访“乌金”——台湾渔业调查组稿之一--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嘉义渔村访“乌金”——台湾渔业调查组稿之一

2013年02月04日09:19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台湾嘉义2月4日电(记者张勇 谭喆)有“海上乌金”美誉的台湾渔产——乌鱼子,是闻名遐迩的台湾传统珍馐,如今更与凤梨酥、高山茶并为大陆游客最爱的伴手礼。新华社驻台记者日前走进台湾乌鱼子知名产地——嘉义县东石乡,探寻宝岛养殖加工业的这朵“奇葩”。

  乌鱼本名鲻鱼,乌鱼子是以其卵巢腌制加工而成的水产品。乌鱼虽在全球许多海域都有分布,但乌鱼子却盛产于台湾,原因是每年冬至前后,乌鱼洄游靠近台湾西部沿岸期间,其卵正值最成熟阶段,加上台湾独特的气候和加工工艺,使得这里所产的乌鱼子肥大而味美。由于近些年野生鱼源减少,岛内人工养殖逐渐盛行。

  在嘉义东石乡一个普通农舍,我们见到了新近在第四届“台湾十大优质乌鱼子”评比中获得“5至7两”及“7两以上”两个组别双料冠军的林笃毅。

  林笃毅面色黝黑,身材粗壮。今年38岁的他,自幼跟着父亲养鱼,近12年来自己钻研乌鱼子加工,勤奋外加用心之下,终于在渔乡的众多业者中打出了自己的名号。

  嘉义是台湾乌鱼的重要产区,养殖面积逾200公顷,年产量约360吨。在本次“台湾十大优质乌鱼子”的团体组评比中,嘉义县拿下第2名的佳绩。

  林笃毅目前拥有13个鱼塭(鱼池),共约8公顷。他告诉记者,养殖乌鱼子一般需要从采购乌鱼苗开始。“一条乌鱼要养到可以取鱼子,一般要花3年养殖时间。而且要靠水温、水质环境、饲料等来调控性别和成长周期,掌握不好就会损失很大。”

  来到林笃毅的鱼塭,这里四望皆是连绵不绝的水池,一张张水车不停地翻水增氧,形成台湾西海岸一道特有的风景。林笃毅说,他每天昼夜都要到鱼塭巡视,观察鱼群状况并随时作出调整。

  每年的11月至12月是乌鱼子的采收期。养殖户将乌鱼卵巢取出后,先漂洗干净,然后经过食盐腌制及晾晒等程序即可。

  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门道。林笃毅告诉我们,盐的用量过多会咸苦,太少也不行;曝晒时需要不断翻面,以让鱼子均匀接受阳光照射并脱去水分,晒得太干会太硬,不够干则容易变质。

  为什么嘉义和云林等地能成为“乌鱼子之乡”。林笃毅说,这跟当地的特殊气候条件有关。这里白天日晒长,夜间低温干燥。乌鱼子白天经过晾晒后,晚上移入室内即等于低温保存加阴干,适宜乌鱼子的大批量加工。

  林笃毅还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独门秘方。原来,他制作的乌鱼子经过白天的晾晒后,晚上还需要经受每块重达60公斤的石块压实。第一天用1块压,以后每日递增1块,直到增加到4块为止,前后共需10天的反复晾晒、压实,使其内部油脂的密度恰到好处,这才有最后晶莹剔透、红澄光润、又Q(有弹性)又香的乌鱼子。

  乌鱼子产期适逄年节,因而成为珍贵的年节礼品。从全台范围看,目前养殖乌鱼比野生乌鱼的产量略多。而随着台湾乌鱼养殖及加工水平的提高,目前台湾养殖乌鱼子的风味已与野生乌鱼子轩轾难分,价格上也已十分接近。

  据了解,林笃毅家本年度的乌鱼子产量约有9000台斤(1台斤为600克),而他的销售均价约每台斤2000元新台币。刨去六成左右的养殖成本,算是一个丰收年。

  采访临近结束,林笃毅请记者品尝他的得意之作,我们也有幸现场欣赏最地道的乌鱼子“烹饪”。方法其实很简单,用金门高粱酒将乌鱼子浸泡一会儿,然后在酒精灯上翻烤,待通体焦黄之后即可切片食用。

  这时的乌鱼子,口感绵密,软糯滋润,微带酒香。虽薄薄一片却已厚味无穷。

(来源:新华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