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砖头不如补人头(民生·民声)
●货币性福利是公共福利的最佳实现方式;货币补贴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来保证公平,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不久前,笔者在北京某小区租下了一套房子,签约时对方百般叮嘱:若有人来盘问,就说是他的亲戚,暂时借住。原来,这是一套公租房,“房主”每月交付租金1700元,又转手以5500元的价格租给了我。
根据北京市的公租房管理细则,公租房禁止转租,而且有非常明确的处罚条款——五年内不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那么,为何仍有人心存侥幸,将产权属于“公家”的房子转租牟取私利呢?
监管有难度。自公租房推出以来,主管部门各类暗访行动不断,北京市甚至为公租房小区配备了房管员,实行入户检查。但不得不承认,对公租房的监管确有一定难度——按照规定,每名房管员需要管理约上百套公租房,不可能做到高频次入户检查。即便实现了常态化、高频次的入户检查,以亲戚、朋友借住等作为理由也可轻松规避处罚。
市场有需求。只要大城市中低端住房依旧供不应求,公租房申请人就可通过将政府给予的住房福利——公租房出租,获得更高效用的货币福利。由于公租房转租导致住房租赁市场总供给增加,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大城市居高不下的租房价格,承租人在某种意义上也间接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充当“临时亲戚”,接受转租的公租房的原因。
政府建设公租房,是通过“补砖头”的形式,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让一部分中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公租房转租则扭曲了政府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侵害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也让一部分人在“灰色地带”倚房食利。对此,还应积极想办法治理。
实践证明,消除公租房转租现象,靠监管去堵,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政府除了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即“补砖头”,还应尝试其他的住房福利供给方式,如为低收入家庭发放住房补贴,即“补人头”。
当住房市场供给严重不足时,“补砖头”的做法效率更高,能推动房企多盖价格实惠的保障性住房。然而,2013年起我国城镇户均住房拥有量已经超过1套,随着房源慢慢增多,“补人头”的优势将逐渐体现——居民持币自由选择最满意的房子。
其实,不光是住房保障,对生活保障等各类公共福利来说,货币性福利是最佳的承载方式。根据经济学原理,当市场信息透明公开,货币性福利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手段。“补砖头”等计划性补贴除了前期投入,还需要建立相配套的制度,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来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而货币补贴则可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及保证公平。
此外,货币性福利还能提供更多的自由度。例如,公租房针对租户的情况固定了房屋的大小,而货币补贴则可让受到补贴的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作出最优选择。这些都是计划性的补贴方式不可能做到的。从惩罚措施来看,剔除不合标准的租户或违规转租者面临扯皮、滞留等问题,间接提高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时间、人力成本,而货币福利的终止则简单、有效许多。
当然,这种住房福利供给方式的转变,从全国看,需要一个双轨并行的过渡期,但在一时一地,只能二者选其一——如果一个城市既“补砖头”又“补人头”,那么结果将是一部分人手握有补贴的低价房源,另一部分人手持含补贴的租房款,其余的人则将承受资源扭曲配置导致的“啥好处也捞不着”。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7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