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东北振兴 民生需求也是动力(经济时评)

何  勇
2015年09月02日03: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实现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对接,一个是调动市场力量,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民生供给;一个则是创造条件,让居民更好地消费民生产品

    

  在沈阳主城浑河北岸,有一座钻石型的盛京大剧院。大剧院刚建时,不少人怀疑,在沈阳建这么大规模的剧院,会不会空置,有没有人看?

  建成后,我每月都带孩子去一两次。不管是儿童剧、交响乐,还是戏曲、杂技演出,流行音乐更不用说,剧院里几乎都是满满的人。这座大剧院不但满足了不同群体的文化民生需求,还提升了城市品位,让人看到这座城市有那么多人喜欢真正的艺术。

  由此看出,很多民生需求,在没有产品供给、不具备条件时,是被压抑遮蔽的,一旦释放,会产生极大的能量。这让我想起当前的东北振兴。

  长久以来,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东北地区投资独大,单腿前行。以辽宁为例,投资对经济增速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0%。高强度的投资,不但强化了重化工产业比重过高的产业结构,还造成很多无效投资,产能严重过剩。有的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入上百亿元,几年过去了,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元。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方式,造成民生领域的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这是东北地区的通病。

  东北问题的破解,归根结底还是要告别投资依赖症,要寻求内生动力。衣食住行、健康教育等民生领域既是百姓安身之本,也是大的经济增长点,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每一项都是一个大产业。

  但民生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以养老服务为例,辽宁老龄化人口比例高达20%,很多老年人找不到适合的养老服务,一床难求;足球场时租上千元,仍然供不应求;大多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没有放心商店……由此可见民生产品的市场空间和潜力。

  应该说,民生产品供给的不足和生产优先的制度缺陷,严重制约了这个新动力的释放。

  但是,民生不全等于政府投入,要兜底线、保基本、补短板,确保社保、医保等正常运转。雪中送炭的,政府应该多做,锦上添花的,尽量交给市场,调动社会积极性,吸引社会资本,用市场的办法解决。

  因此,实现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对接,一个是调动市场力量,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民生供给;一个则是创造条件,让居民更好地消费民生产品,比如旅游,则需要尽快完善强制性的带薪休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周五半天工作制度,等等。

  相信只要真正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民生产品,在提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同时,东北地区一定会找到经济振兴的又一个新动力。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2日 10 版)
(责编:田原、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