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辉煌(辉煌“十二五”)

本报记者  张  贺
2015年10月10日00:0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第三场报告10月9日在京举行,本报记者采访了报告人、文化部部长雒树刚。

  问:“十二五”时期中央对文化建设有哪些重大部署,文化建设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大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作出部署。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文化法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作出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大大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大大增强了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成就,就是不断巩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理论指导,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道路的动力,就是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条道路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问: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以来文艺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文艺工作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文艺工作的形势,深刻阐述了做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明确了文艺工作的任务,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学习总书记的讲话,有六个“牢牢把握”十分重要:一要牢牢把握文艺之位,就是文艺的重要地位。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二要牢牢把握文艺之魂,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三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本,就是人民。四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源,就是生活。五要牢牢把握文艺之质,就是要注重艺术的质量。六要牢牢把握文艺之效,就是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讲话发表一年来,文艺战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文艺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低俗媚俗文艺作品得到遏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越来越成为文艺界的共识。文艺环境趋于健康,“明规矩”走高,“潜规则”减少。

  二是大批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丰富性、深入性、持续性近年少有。

  三是天价片酬降温,文艺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和平衡。

  四是文艺工作者不仅注重艺术水准的提高,更关注自身高尚品德和健康情趣的养成,注重以严谨的职业操守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五是文艺作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开始得到扭转。秉持“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精品意识的文艺作品更多地受到关注和好评。

  六是大力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取消了一批、精简压缩了一批,总体减少了60%以上。同时,严格评奖标准,规范评奖程序,严肃评奖纪律,杜绝不正之风。

  七是大力扭转文艺评论风气,对各种不良艺术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让人民满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

  八是国家对文艺创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出台了更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方针政策,采取了更有力的扶持措施。比如出台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并即将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

  总体来说,“十二五”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创作力度明显加大,我国文艺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问:“十二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答:“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

  “十二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个成就,是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目标”“四个坚持”。一个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正确导向。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二是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要制定标准、制定政策,加大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坚持社会参与。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变政府“独唱”为政府与社会“合唱”。四是坚持共建共享。特别是要改变多头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

  第二个成就,是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这个网络体系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群众走进来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宫等,保证群众的读书权、鉴赏权等基本权益;一类是群众坐在家里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让农村群众在家里免费听广播、看电视;一类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各级的文化馆和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

  第三个成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主要是通过五大工程,迅速提升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现在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二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在“十二五”期间已实现乡乡设有文化站,全国有4万多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三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证农民每个月能免费看到一场电影。全国每年为农民放映800多万场。四是农家书屋工程,全国有60多万个农家书屋。五是农村数字文化工程,通过互联网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

  第四个成就,是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

  问:如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答:由于文化建设底子薄、欠账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三个不适应”:一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三是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体系还不完善、服务效能还不高、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首先把内容做优做好;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特别是要注重把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向特殊群体倾斜;三是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使公共文化服务充满活力。

  问:“十二五”时期,我国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十二五”时期,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是理清家底。我国现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76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多处;可移动文物4000多万件,其中国家评定的珍贵文物有417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56万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70多项。目前,我国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48项,位居世界第二。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38项,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加快立法。目前,文化领域的法律有三部,其中有两部是文化遗产方面的,分别是《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前者是1982年颁布的,后者是“十二五”期间2011年颁布的。这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文化遗产法治建设的重视。

  三是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中央财政每年投入80多亿元对国保级文物进行保护。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我们重点加强了防火、防盗、防破坏。

  四是千方百计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对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行免费开放,就是要吸引观众多到博物馆去参观,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是追讨流失海外的文物。已经有一些成功返回国内的案例,但总体来说任务还很艰巨。

  问:您觉得文化产业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答:文化产业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回报高、吸纳就业广、易与新技术对接、易与相关产业融合等特点,因此被称为朝阳产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在快速增长期。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2.39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出3.9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万亿元、占GDP2.75%,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翻番,达到2.39万亿元。4年时间即翻一番,而且电影、数字出版、网络游戏等许多文化行业是以30%以上速度增长的,可见文化产业发展之强劲。

  现在,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76%。7个省、市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5%以上。

  问:下一步将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答: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现在文化产业规模小、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要打造文化航空母舰企业。二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结合,让文化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三是与“一带一路”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问:“十二五”期间,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

  答:一是对外文化工作影响覆盖全球。我国已与157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初步形成了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各种文化品牌活动遍及全球,成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到“十二五”期末有望增加到25个。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95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主流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对外广播和电视在播出语种、播出时间和发射功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节目和频道在境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是围绕“一带一路”大力开展对外文化工作。开创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等品牌活动,提升了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夯实了我国与沿线国家长期友好、合作共赢的民意基础。

  三是对外文化工作内涵不断丰富与深化。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搭建深层次思想对话平台,促进了中外智库和学界交流,一支对我友好、为我发声的国际“中国学”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是对外文化贸易体系逐步建立。“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快速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更加多元丰富,民营资本开始成为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力量。

  五是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日益深化。坚持以文促情、以文聚心,对港澳台的交流渠道不断拓展,交流形式与内涵更加丰富。对台文化工作的文化和社会基础不断夯实,以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成为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重要纽带。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0日 07 版)
(责编:乔雪峰、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