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星制造厂郝春雨
守望夜空里的中国之星(劳动者之歌)
一身简单的工装,乌黑的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刚刚40岁出头的郝春雨,眼神中透着常人少有的沉稳和坚毅。
从一个懵懂少女,到航天电装领域的领军人物,过去20多年,她出色完成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用信念和技艺守卫夜空中那些闪亮的中国之星。这些成就来自无数个日夜的勤奋钻研,更源于儿时便燃烧着的航天梦想。
航天器电缆网络相当于人的神经网,对航天器的运行至关重要,电装工作不仅考验耐心和信心,也考验知识和经验,为加快提升业务水平,郝春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回忆起年轻时第一次接到任务的情形,她说:“一个普通的微量泵机箱,就不知拆装了多少次,老是出错,还划破了手。”要强的个性让她钻在车间里10多天,反复研究练习,终于出色完成了任务。为了弥补知识不足,她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使自己业务技能水平快速提升。
2004年9月,我国研制的某型卫星在整星电测时出现故障,若不及时排除将直接影响卫星发射时间。郝春雨接到通知后,连夜赶到发射基地。专家研究后发现,必须将卫星上仪器对接的电缆增加一根并联导线进行接地处理,这是最快的解决办法。
但是当时卫星仪器都已经安装到位,操作空间狭小,烙铁不能带电操作,操作中的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处于整星测试状态的卫星,放在两三米高的测试台上,只能悬空进行焊接,不仅难度极高,而且十分危险。郝春雨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磨砺的过人技能和心理素质,将电缆与插头稳稳地焊接到了一起,周边的舱板毫发无伤,没有一点多余物体掉入卫星。
27岁时郝春雨被破格评为青年技师,28岁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最年轻的中青年技能接班人,33岁被评为高级技师。多年来,她先后承担了遥感、通信、资源、“神舟”飞船等30多颗卫星、飞船相关设备的研制任务。
如今,担任北京卫星制造厂电子装联中心电装组组长的郝春雨,已成为电装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我国通信系列卫星应用中,某型号数据总线曾经长期依赖进口,不仅大大增加了卫星研制成本,也严重制约了卫星的研制进度。从“神舟”飞船研制开始,郝春雨作为攻关组主要成员就承担了总线电缆国产化任务。她带领团队不断实践摸索,成功解决工艺可靠性难题,顺利实现批量化生产,并将加工时间从2个多月缩短到10天左右,完成了国产化任务。
凭借出色的表现,她先后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所在的车间也被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回顾过去20多年的成长和荣誉,她说:“我只是千万平凡操作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许,正是这种简单而朴素的信念,成为她为祖国航天事业“守望星空”的力量源泉,推动她一步步取得今天的成绩。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李萌)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3日 09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