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驱动消费金融互联网化

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开始兴起,经过了3年的发展已经百花齐放千家争鸣,而2016注定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春天,这不仅是中国20%的消费信贷占比相比美国60%的消费信贷占比还有很大差距,更重要的是富裕的国人意识觉醒而推动的大规模消费模式升级。BAT也在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囤积重兵杀器,淘宝花呗、京东白条、百度有钱、腾讯微粒贷个个虎视眈眈,新贵趣分期、分期乐也逐渐成为独角兽,但相对于几十万亿级的消费金融市场,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金融模式场景化是金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基本特征
近来被频频提及的场景化消费金融模式,听起来让人兴奋激动,对创业者来说,不同的场景就意味着又一次创业机会,万众创新下,小而美的模式不但更轻快,同时也有可能织成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教育、医疗、校园、装修、租房、汽车、旅游、婚嫁、电商等都具有典型的场景特征,而每一个场景都具备万亿级市场规模。互联网知名APP的崛起正是在一个个细分场景下的应用,所以消费金融场景化需要融入真正的互联网基因,简单、快捷、技术驱动,而不仅仅是在某一个场景下做传统的金融借贷,这是互联网+消费场景+金融的精华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上文提到的个别巨头,举目四望一片空白。
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该敢于和银行系做正面竞争
当然,像趣分期和分期乐在校园场景下做的还是非常成功的,他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新维度,那就是避开传统银行的优势领域,填补需求量巨大但被银行放弃或空白的市场,他们成功了,依靠非技术化的独特风控,依靠比银行金领更具狼性的攻城略地。但这样的机会目前看来正在消失,国家层面已经敦促银行做消费金融的变革,民生银行、建行、工行、光大、北银等都已在行动,超低的资金成本,银行级违约体验,突破传统的执行思路,都在提醒市场睡狮觉醒了。那市场化的玩家们是否还有机会呢?当然有,互联网玩的就是创新和颠覆,这是一个遇强更强的战场,竞争只会激发更好的创意和更棒的产品。既然场景化是互联网的核心出发点,理解场景,并把产品融入到场景中,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完成贷款消费,这将会与银行提供的服务形成鲜明差别,并形成独特优势。京东白条根据个人在京东积累的大数据计算额度,并出现在支付结算环节,从而简化了申请、审核、批准、放贷流程,让白条只作为一个支付选项,这种体验是真正互联网级别的,自然会在竞争中胜出。
技术驱动场景和风控的天然融合是消费金融的突破口
巨头自不多言,多年积累的大数据成就了消费金融从场景、征信到放贷全流程互联网化,为用户带来便捷的体验,而规模较小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技术积累、数据获取通道有限和受传统风控模式影响很难做到这点,仍旧偏向于特定场景下的传统金融服务,而没有在场景下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一致性体验。从数据维度有所突破的是闪银,通过用户授权电商数据、社交化数据、简历数据、学历数据等对用户进行画像,并进行信用评估,然后进行贷款,但不结合场景的单纯的数据维度规避欺诈的难度很高,且缺少了场景的代入感,让人少了很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感觉,这方面是一个缺憾。另外一个比较有颠覆感的是一个叫帮帮助学的APP,这个产品从大教育场景切入,提供了从早教、幼教、K12、白领职业教育培训等全品类的场景,并且把贷款无缝融入到了课程购买中,且实现了100%贷款率,这在消费金融领域是个巨大的突破。100%贷款率和80%贷款率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体验,零拒绝率下如何保证风险可控就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不过这是消费金融领域的一个方向,贴合互联网倡导的极致化体验,至于大家担心的风险问题就交给技术和时间解决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