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本版系列报道引热议,相关主管部门和专家解读支招——

节约,让我们知行合一

2016年03月02日07: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节约与发展经济不矛盾

  北京大学中国民企研究所执行所长 王在全

  人们餐饮消费时,不多点、不浪费,量上的节约并不代表实际支出也减少了。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方面,我国餐饮消费在不断升级。现在,人们收入提高了,更加注重饮食的品位和健康。讲究吃出品位,不仅要求色香味俱全,还要吃出花样来。比如,过去餐桌上一块豆腐卖两块钱,现在经过大厨的烹饪和精雕细琢,卖到几十块。从经济学上讲,这块豆腐有了更高的附加值。饮食节约与消费层次提升没有矛盾,虽然量少了,支出不一定变小。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看,十几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也就是说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在下降。餐饮节俭了,人们在更高层次的消费上会支出更多,比如旅游、教育、电影等精神文化的消费,其花费往往数额较大,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好。

  倡导节约有着经济学意义的动力。从生产者角度看,减少浪费,节约成本,意味着间接创造价值。饮食节俭让餐饮企业把食材投入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从而创造更大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节俭促使消费者优化自己的消费结构,把收入放到更需要的开支上。

  在中国倡导节约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节约有利于降低我国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减少进口量,降低粮食对外依存度、节省外汇支出。

  (本报记者 申少铁整理)

  

  寻求“适度”的生活方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浪费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其产生,有着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就我们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三点:

  其一,是摆脱匮乏经济带来的反弹。在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匮乏的状态,吃饱穿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彼时的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必须。在改革开放之后,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在一些群体身上便会产生反弹的问题,喜欢大吃大喝、乐于盘肴满席。其二,是中国社会对礼仪的要求。国人重视迎来送往、热情好客,菜量准备不足,就觉得没有尽到地主之谊,只有富余了才能彰显诚意。其三,是用餐成本较为低廉。中国的食材价格整体比较便宜,一些人认为分量多就是“实惠”。

  大多数人都认可节约的意义。同时,节约的内涵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如果说在从前,节约意味着“缝缝补补又三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克制消费、压抑需求的收缩状态,那么在生产力大为提升、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当今社会,要求节约不是强迫谁回到解放前,而应理解为一种寻求“适度”的生活方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消费层次、适度改善生活质量、扭转粗放消耗模式,这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当然正面引导,形成节俭的社会风气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具体到饮食文化,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号召全民节约,不应只盯着“光盘”这个动作,更应该引导社会从重“量”的初级需求转向重“质”的改善需求。对商家而言,应推动食物制作朝着精致化方向发展,激发人的食欲、甚至传达饮食背后的文化;对大众来说,应树立健康养生、节制有度的用餐理念,摈弃暴饮暴食、吃饱即安的任性模式。把节约变成一种适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一种自主的选择。

  (本报记者 杨旭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3月02日 11 版)
(责编:郝帅、乔雪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