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三十年挂钩扶贫湖北恩施 减少贫困人口100万
“不脱贫,就不脱钩。”得益于农业部的定点帮扶,30年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力以赴,攻坚拔寨,奋力脱贫。30年间,一个驮着恩施特有的“富硒茶”风餐露宿、四处叫卖的农民如今成了当地率先富裕起来的人。30年来,农业部支持恩施各类农业项目400余个,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帮助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恩施州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山区深处,全州8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深情地说:“农业部定点扶贫这一诺,三十载一诺千金啊!”
重点靶向,瞄着产业扶贫
为民奔钱粮,特色农产品让许多群众蹚过贫困河流
长期以来,恩施一直深受贫困折磨。龙凤镇二坡村新街组村民黄作玉还记得,当年全家劳苦耕作,靠种几亩地,勉强够填饱肚子。截至去年年底,恩施州323.4万农村总人口中,贫困人口还有65.72万人,贫困发生程度依然较深。
农业部于1986年牵手恩施,定点扶贫,要让恩施蹚过贫困的河流。30年来,一茬又一茬农业部干部奔波在恩施的山山水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定点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找穷因,才能挖穷根。造成贫困的主要根源,是这里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外力引入,才能助推恩施走出贫困。
做强特色产业。恩施地处富硒带,拥有全球最大的独立硒矿床和富硒生物圈,农产品因生于斯长于斯而被赋予“硒”的标签。富硒,因此成为恩施农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巨大竞争力的标志。
富硒土豆,成了市场的宠儿,成了恩施农产品一张亮丽名片。2015中国南方马铃薯大会在恩施举行,离不开农业部第十批定点扶贫联络工作组成员、恩施州副州长冯忠泽的艰辛付出。正是他带领州农业局、州农科院到农业部争取马铃薯主食开发项目落户恩施,成功举办“南方马铃薯大会暨招商会”及“品牌农业中国行——走进恩施”活动,并积极争取承办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他的推动下,恩施州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实施意见》,组织编制《恩施州马铃薯主粮化专业规划》,向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成功申报“恩施硒土豆”区域公共品牌。
富硒产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为了推进硒产业发展,恩施将富硒产业作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来推进。在农业部的支持下,恩施州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硒产品博览会”,富硒产业成为州域经济新增长极。目前,全州硒产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
磨砺三十载,恩施农村产业现出曙光。冯忠泽说,目前,全州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8%,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60万吨以上,已建成湖北省最大的烟叶、茶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和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全国主要商品药材基地。
韩长赋表示,下一步,要继续把产业扶贫作为定点扶贫的重点任务,充分体现并突出“产业+扶贫”,引进资本,引进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提质增效,脱贫步伐可持续
农村产业开始融合,转了方式,调了结构
“喝你六口茶呀问你六句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有多大?”“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眼前这个妹子(噻)今年一十八。”在恩施的村村寨寨,流传着《六口茶》民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定点扶贫,让恩施贫困群众体会到了这一诺的“千金”成色。
如今的恩施,农村产业开始融合,转了方式,调了结构,脱贫步伐实现可持续。
生态循环农业扎了根。30年来,农业部支持恩施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清洁能源入户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沼气池为主导,以太阳能、生物质能为补充的多能互补格局,目前,全州户用沼气池达到56.2万口。结合农业部沼气扶持项目,恩施大面积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农业部把恩施列入“全国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州”。全力打造的生态家园建设“恩施模式”,得到了农业部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编入《湖北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在农村地区推广。
品牌农业起了步。说到农业部帮助恩施打造品牌农业,恩施州茶叶协会会长苏方俊想起了往事:他参加2014中国茶叶博览会时,农业部在恩施州挂过职的干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张华荣多方面指导。按照“品牌农业”建设思路,30年来,恩施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目前,恩施有中国驰名商标4件,湖北省著名商标65件,湖北名牌产品42个。恩施硒茶、伍家台贡茶、恩施玉露等品牌逐渐在市场有了名气。
休闲观光农业显身手。按照“开发一处景点,繁荣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群众”的蓝图,恩施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目前,全州旅游产业每年吸收10万农民就业,拉动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带动全州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
各式各样的提质增效方式,加深了恩施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深度。王海涛说,现在,恩施农民搭上了“互联网+”农业的顺风车,全州电商小微企业和网店达2000多家,在扩大农产品销路的同时,搭建了市场体系,增加了致富门路。
扭住改革,打造脱贫新动力
改革的红线,牢牢地串在脱贫路径里
“惟进取也,故日新。”湖北省农业厅厅长戴贵州说,定点扶贫牢牢扭住改革的牛鼻子,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就会打造源源不绝的脱贫新动力。通过龙凤镇这个“麻雀”,让记者得以窥见恩施综合扶贫改革探索之端倪。
金黄色的油菜花把恩施市龙凤镇包裹在春天里,像油画一样铺在眼前。镇党委书记崔宇辉说:“通过改革实现脱贫,是龙凤的一大创造。”
按照在扶贫搬迁、移民建镇、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四个方面先行先试的要求,三年多来,龙凤镇已经累计实施项目135个,完成投资40.17亿元。贫困人口由2013年初的7699户24822人减少到目前2144户6804人,脱贫比例达到72.6%。改革的红线,牢牢地串在脱贫路径里。
脱贫,是农民生活条件和农村公共服务的再造。
有序开展扶贫搬迁。龙凤镇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规划先行、农民自愿的原则,配套落实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特色民居改造食物补助三项政策,提供企业代建、农民自建、政府承建三种建设方式,推行就地集中安置、就近转移安置、梯次搬迁改造、民政福利安置四种扶贫搬迁模式。崔宇辉说,截至目前,全镇已启动征迁安置640户,启动就近集中安置645户,启动梯次搬迁和就地改造2165户,启动社会福利安置350户。
脱贫,是农村生态效益和产业效益的再造。
探索退耕还林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按照“退得下、还得上、不反弹、能致富”的原则,龙凤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引入6家市场主体,发展9家专业合作社,完成3.7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任务,林下套种魔芋、金银花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带动4008户贫困户受益。
脱贫,是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的再造。
从金融服务上探索资金整合机制,对各口资金实行合并同类项,统筹19个项目资金4.06亿元,用于扶贫搬迁、移民建镇、产业发展及农田水利建设。探索金融扶贫机制,建立“两社两司一卡一库一平台”金融机制。两社是扶贫互助联合社、村级扶贫互助社。两司是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一卡是农民信用卡。一库是信用体系库。一平台是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目前,共为合作社、农户办理拆借业务34笔8413万元,办理银行贷款23笔6713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困难。
农民生活好了,收入增加了,生产方便了。黄作玉刚刚把自家3亩承包地的经营权流转给了恩施钜鑫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旱涝保收有流转费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找机会外出打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本规划干到底。农业部在恩施30年的定点扶贫很有成效,但实现恩施贫困群众如期脱贫,道路依然漫长。按照恩施州的测算,到2019年实现“县摘帽、乡出列、村脱贫、户销号”目标,全州每年要减贫16.43万人,每月要减贫1.37万人,每天要减贫450人。凝望着这样的脱贫地图,王海涛倍感压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