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甘肃农民的甜蜜脱贫路

本报记者  石  畅 文/图
2016年07月04日08:4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秦安县苹果园

  近日,记者跟随“走进甘肃看中国脱贫攻坚”采访团,前往甘肃省陇南市、天水市了解当地脱贫情况。行程中,记者探访了乡村游的状况,也了解到当地借助互联网拓展土产销路以及助农增收等情况,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都给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发展乡村游,不忘贫困户

  6月29日,记者来到了陇南市康县花桥村,了解当地发展乡村游带动村民脱贫实现小康的情况。

  花桥村,是康县旅游扶贫实践的龙头和门户。乡村周边高速通坦,村内花草茂盛,一户户农家客栈和农家乐映入眼帘。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来自兰州、西安等地的游客们会驱车来到这里感受醇厚乡情。

  花桥村大学生村官王长娥向记者介绍说,花桥村背靠的青龙山具有高价值的旅游资源,花桥村的定位就是走乡村旅游道路。现如今,很多村民回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村民许得花在花桥村经营了一家农家乐和一座农家客栈。她的家原来种麦子、黄豆、玉米,一年只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丈夫还曾去外地打工挣钱。4年前,她响应花桥村号召,贷款开办了农家乐,去年又办了一家客栈,现在每天客满。农家乐今年3个月就有20多万元的毛利润。

  致富不忘村里乡亲,许得花雇了5名村里人帮她做饭、打扫卫生、招呼客人。记者在她家门口看到“客栈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一览表”,原来不只是自己开设客栈、雇佣当地村民,许得花的客栈还从贫困户那里购买土特产,既增加了客栈的食材供应,又带动贫困户增收乃至脱贫。

  触电互联网,土产拓销路

  6月30日,记者又辗转来到了陇南市成县鸡峰镇草滩村,单是从成县县城驶抵草滩村,便花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这不仅是草滩村的困境,也是陇南山区大部分村庄的缩影。地理上的限制,让山沟里的村民买不进货、卖不出货。

  然而,触电互联网之后的草滩村,现在有了大变化。

  村民聂义忠是家族里第三代养蜂人了,因为丰富的养蜂经验,他家的土蜂蜜吸引了附近县城一些熟人专程上门购买。过去,他每年能卖出1万多元。现在,通过互联网拓展销售渠道,今年他家蜂箱已经增至40多箱,预计卖土蜂蜜的收入也能够翻一番。

  这些变化,离不开草滩村前任村官张璇的带领。张璇2012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成为草滩村大学生村官。如今,已是鸡峰镇副镇长的她向记者讲述起她利用“互联网+”,帮助土特产拓展销路、带动村民致富的经历。

  2013年9月,成县县委、县政府鼓励大学生村官做农村电商,张璇在全县率先开办了“鸡峰山珍品”淘宝店,帮助群众销售土特产,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一只土鸡蛋从线下的5角钱到线上的1.8元,一斤土鸡从线下的10元到线上20元的突变,让村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好处。在她的帮助下,村里贫困户、返乡青年开办网店34家、微店28家,建立两处供货服务站,带动贫困户410多人致富。

  解决卖果难,果树可认购

  6月30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天水市秦安县。秦安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水果种植也理所当然成为了秦安县的传统强项。然而,秦安县每年都有大量滞销的果子被当垃圾倒掉。

  “我有一棵树,足以来扶贫。”秦安县电商解决农民卖果难的一项创新之举,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果树开花时节就开始销售当年的苹果。谈起认购果树这项创新,秦安县挂职副县长毕胜颇感自豪。

  记者在网店里看到,认领一棵4年树龄的红富士苹果树,仅需188元。认购人将拥有该树的一年所有权。该树预计产量30斤,若产量高于30斤,按照实际产量通通发货给认购者,若产量不足30斤,会从别的果树上补够30斤后,在果实成熟时发货给认购者。

  秦安县还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农民稳定收益。歹福太是秦安县刘坪乡一名普通农民,他告诉记者,他家里有1亩桃林,3亩苹果林,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60岁的他和老伴料理着这些果树。近些年,歹福太通过专业经纪人售卖,不用自己寻找客源,每年的纯收入有2万元左右。

(责编:郝帅、夏晓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