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西游记》邮票背后的故事

2017年03月20日14:00 |
小字号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始终忘不掉一个画面,暑假的正午,三个孩子趁父母熟睡,走四五公里的路到城市最大的邮局,踮起脚趴在柜台的玻璃上看一张一张的小邮票,怎么看都不够。其中一个孩子拿出攒了好久的零用钱,欢喜的把一套垂涎了两个月的《昭君出塞》捧回了家。后来我做了邮票编辑,还时常拿出这套邮票,端详许久。此时再看这套邮票,心境已经不同,它象一颗种子,让我爱上绘画,爱上邮票,也知道一套邮票来之不易,背后有每一位参与者和集邮爱好者共同演绎的故事。于是,作为邮票编辑,我也喜欢和大家分享邮票背后的故事。

我自己非常偏爱绘画类的邮票,2017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二)就是这样一套邮票,设计者为年轻画家李云中先生。

一、纠结的草图

一般来说邮票都有相对固定的编辑流程,组稿阶段基本上是约稿、中途看稿、收稿、鉴定、修改、再鉴定、定稿。但是绘画类邮票在组稿过程中最怕的就是——修改。已经完成的画稿请专家鉴定后,不可避免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无论是服饰上的错误还是细节上的出入,都需要设计者进行修改。有些修改,电脑就可以完成,而有些较大的修改,只能请设计者重新绘画了。不仅费时耗力,往往第二次创作,设计者已经没有了第一次的状态。所以,每次接到绘画类的选题,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节省时间的方法。打破固有流程、变通规则,变得非常必要。经过研究先画草图并且把专家鉴定环节前提,可以算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们请李云中先生先将四枚邮票图稿的草图先勾勒出来,然后拿给专家鉴定。很多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情节的展现、构图等,在草图阶段就可以解决了。

李云中先完成了前三枚,分别是按照原计划的智收白龙马、猪八戒拜师、大战流沙河。由于将收悟空的内容提到了第一组展现,所以第二组便少了一个内容,经过与专家的不断沟通,只好将四圣试禅心作为第四枚邮票的内容。原因是,前三枚都是收服单个人物,而试禅心可以将师徒四人表现于同一个画面,更为丰富。但就是这一个小小的改动却愁坏了设计者,无论表现“撞婚”还是“八戒被绑”草图都不甚理想。于是在数次与发行部、设计者及专家沟通之后,我们决定——换内容,专家建议可以将五庄观偷吃人参果的内容提上来。可这偷吃人参果如何表现呢?作为编辑我将偷吃人参果的章回细细地读了几遍,并凭借自己对这一段故事的印象总结出三个可以表现的内容,偷吃果、师徒受罚、救树。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我又前后读了两遍原著,其中救树一节,虽然精彩但是人数众多,根据原文,至少有观音、镇元、师徒、三仙9个人在场。这样的大场面若用邮票表现,很吃亏,那么剩下两个我需要请李老师选择一个从绘画角度更容易表现的场景。有了这个想法,我马上给李云中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想听听他的看法,李老师迟疑了一会儿,按照他个人的想法,镇元大仙用袖子收四人的场景更容易有画面感。说服不了李云中老师,我只好求助于研究明清小说的侯会老师,侯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认为,师徒受罚和收师徒都是唐僧四人“倒霉”的场景,还是不要表现了,既然题目为偷果,那就选择偷果吧。但是这偷果只有徒弟们,师父闭目念经并不参与,无奈之下只好与发行部和编辑部的领导商量,后来还是巧妙的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将悟空三人的后面设计为一个窗户,透过窗户远远看到唐僧,也算是师徒四人“同框”了一回。

二、忠于原著?

四枚草图都已完成,图稿正式进入了鉴定阶段,编辑部的领导和同事们看了草图都有一个印象,就是猪八戒有点丑。黑脸长嘴,完全没有了大家印象中的憨态可掬。后来这个问题也被发行部的领导和同事甚至专家们提出来了。于是我们只好说服李老师修改猪的形象,没想到这一劝,却起了不小的风云。李云中老师从三岁起就开始画画,对《西游记》原著更是烂熟于心,可以算得上《西游记》的大半个专家。他的态度十分坚决——不改!在原著里面,猪八戒的形象就是这样的黑脸、长毛、长嘴,没有一点可爱而言,大家对于猪八戒的形象还是停留在电视剧里面。我想李老师的坚持是有道理的,而原文也确实如此描绘。但是邮票毕竟不同于其他创作,它有时需要严肃的创作态度,分毫不差,而有时又需要顾及大多数人的感观,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艺术处理甚至是美化,为的是照顾来自各个年龄、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的大众的感受。而设计者的智慧之处就在于能否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既不脱离原著太远,又能让邮票画面更具有美感。好在李老师是个非常通达的人,第二天竟默默又修改了一稿发来,收到图稿的一刻,我的心里也满是感激。

三、细节之争

《西游记》邮票的创作过程是充满了“冲突”和“折磨”的。图稿终于到了最后阶段,基本上已经定型了,在我刚要松一口气的时候,却接到了一个让我当时觉得“汗毛竖立”的电话。发行部的同事征求我们的意见,他觉得从一个邮迷的角度来说,第一枚能够看出来是收白龙马,但是第二、三、四枚却很难直接读出故事内容,他认为可以根据专家的意见适当的加入一些标志性的小元素。商议之下,暂时定为高老庄加一个写着高字的灯笼,流沙河加石碑,人参果加果树。

但是对我来说,当时并不怎么愿意接受,甚至想要说服发行部的同事,发行在即,不要再纠结细节。正当我愁眉不展的回到家里已是天色如墨,邻居刚搬来了五岁的小姑娘听到我开门的声音,便急匆匆打开门来,手里晃动着一个本子。我蹲下来,问她这是什么。她充满期待的眼睛闪着光彩象云霞一般,认真的告诉我,这是邮票。姥爷是老邮迷,对邮票非常痴迷,小外孙女过生日,他便送了一本邮册作为礼物。在他眼里这里面有乾坤,比送任何芭比娃娃都有意义。我认真看了小姑娘伸过来的邮册,正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一)。她自顾自的说着,因为见到这套邮票,激动地给老爷讲了一晚上她在邮票里看到的故事,甚至她还要姥爷每天也讲一章《西游记》。作为邮票编辑的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邮票“粉丝”,却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有时你所不在意的细节,也许会在孩子心里中下一颗种子,或误解或美好,甚至为她打开一扇通往兴趣的窗。所以作为邮票编辑,我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

当我们把加元素的想法告诉李老师时,他提醒我,高老庄是在乌斯藏国。于是我开始翻找原著,确定了高老庄确实在乌斯藏,进而再查找乌斯藏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查找发现,唐代时,并没这个地方的记载,乌斯藏是明代对西藏的称呼,而从明代开始人们对于神秘的西藏开始有了一些猜想,所以作者所在的年代,将“乌斯藏”放入文中也是有可能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西藏当时的文字也就不可能是汉字,为了科学的严谨,这枚邮票便保持了现在的样子未作修改。而第三枚流沙河在原著中特别写到,岸上有一石碑,上面有篆书写的“流沙河”三个字,碑腹还有四行字,每行五字,这一处修改没有太多的争议。第四枚加人参果却没那么简单了,李云中老师认为人参果树是在比较远的地方,画面现在有一棵树能否就默认为人参果树。而专家的建议是需要人参果树只露出很小的一个枝桠,上面挂着一俩果儿,既点出了这枚邮票的内容又能够表示果树很远。原文说到人参果树的叶子如芭蕉一般,果子象三朝未满的婴儿,倒挂着,现有的树并不符合描述。经过一阵做工作,李老师还是很认真的加上了这一元素。

经过几番修整,直到农历新年以前这套邮票才真正的尘埃落定。但是这背后却有着多少的坚持、纠结、权衡和取舍。无论是发行部的领导和同事们、编设部的领导还是专家、设计者和编辑,初心都是为了给集邮爱好者们呈现一套认真的、美的、经得起推敲的邮票。作为邮票编辑的我,更加体会到一套邮票的来之不易,方寸虽小却也凝结了多少人的努力和心血,融合了专家一生的研究,设计者智慧的演绎以及邮票人丝毫必究的推敲。邮票会象一颗种子,飞进千万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所以哪怕只有一位喜欢邮票的人,我想邮票人们也会竭尽全力的去完美这枚方寸。

 注:此文属于人民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

(责编:赵爽、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