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依靠完整的产业链和活跃的创业氛围,城市持续迸发活力

深圳与创新一路同行(解码·城市气质)

本报记者  吕绍刚
2017年06月06日04:3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提起深圳,很多人就会联想到创新。

  “这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深圳持续迸发活力;“这里到处都有创新”,深圳成为创客的天堂。因为创新,深圳形成自己的个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气质传递给每一位市民。

  创新,就是深圳的魂。

  ——编  者  

  

  合作组装机器人,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太空之旅”,用手机操控机器人踢足球……日前,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深圳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展现场,家长带着孩子们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孩子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创新是深圳的魂,也是这座城市的气质。创新,让深圳持续迸发活力。30多年来,这个昔日基础薄弱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总量排名第四的国际化大都市。

  “这座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在深圳市民沈超心里,两年前从上海辞职南下,是他目前为止最正确的选择。“在深圳,每一天都是新的。我就想趁年轻多学些新东西。”

  2015年,25岁的沈超独自来深圳打拼,从媒介公关到市场经理,两年内换了3份工作。“深圳每天都有新企业产生,激烈的竞争让每家企业都拼了命去创新。”

  沈超对“深圳企业能创新”的判断并没有错。在深圳,90%的创新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机构创立在企业;研发人员90%在企业;90%的科研经费投入来源于企业;申请的专利90%来自于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研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这“6个90%”,凸显了深圳企业的创新气质。有外国媒体曾撰文:“深圳企业提交的国际专利数量比法国和英国都要多,并且大多是高质量专利。”要研究深圳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创业企业的视角去观察。

  截至2016年底,深圳累计PCT专利69347件,在全球创新活跃城市中,深圳居第二名,仅次于东京,领先硅谷。

  “深圳企业能创新,是因为这里有最好条件。”“海归”高磊学成后的第一站是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却发现那里不太符合其创业的理想。于是他来到深圳,开始研发可穿戴的健康管理器。

  和高磊一样,被深圳的产业环境吸引来的创业者不在少数。2012年,海归博士刘自鸿在深圳和硅谷同步创立柔宇科技。短短几年,公司估值已突破30亿美元,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独角兽科技创业公司之一,在国内外贮备了超过700项知识产权。

  在刘自鸿看来,任何一个想法,在深圳都能以很少的成本、很快的时间变为现实:“多年来,深圳在制造业、新兴产业的投入,为城市打造了完备的产业链。这是连硅谷都不具备的条件。”

  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此后,又锁定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重点投入。

  产业布局上的超前视野,为企业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质量。“以质量优势对冲成本劣势,以质量先行赢得发展主动。”在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被放在突出的位置。

  “城市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这个月咱家用电太多了,接下来空调可得省着点用。”自从手机里安装了深圳供电掌上营业厅,56岁的张阿姨每天都会通过APP了解家庭用电情况。深圳一家企业的电力巡维员张凯,也是这个APP的忠实用户,每天查看APP里公司的用电数据是他的重要工作。

  足不出户,只需打开手机,便可全面掌握用电情况,办理缴费、过户等事项,查看周边供电营业厅、充电站、公交站、餐馆等生活服务……这是深圳供电掌上营业厅所带给客户的新体验。

  “过去想知道用电情况可没这么容易。”张凯说,用电量跟生产计划是挂钩的,只有及时发现用电异常,才能为生产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供电局的这项新服务实在太方便了。”

  深圳被誉为“最互联网城市”,“互联网+供电服务”只是创新为市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之一。再比如,许多深圳人都喜欢去香港购物,过去签注办理程序让许多人都感到头疼,不仅要在工作日请假,还至少得等上一周才能拿到。

  2016年7月,深圳首批出入境自助办证一体机出现在福田区街头,24小时开放、3分钟可取,引得市民纷纷点赞。“现在要去香港,下班后找台自助机,5分钟就可以办好。”市民成柳说。

  让数据多跑腿,市民才能少走路。近年来,深圳大力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以支付宝为例,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在该平台共开通了包括医院挂号、地铁购票、生活缴费在内的83项服务,排名全国城市首位。

  日前发布的《深圳市2017年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工作计划要点》提出,今年12月底前,要实现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80%以上;完善统一申办受理平台功能,实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在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开放600项以上政府数据集……

  “仔细想想,现在的生活的确和过去大不一样了。”在成柳看来,深圳的创新已经渗透到市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城市的气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

  “把创新这件好玩的事情坚持下去”

  城市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有人情味,有感召力,有竞争力,宜居宜业。文化的可持续,决定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后劲与高度。而创新、创意、创业,不仅是深圳市民的一种习惯,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1991年出生的刘宗建,曾是深圳小有名气的“钢琴王子”,16岁便被美国知名艺术学院录取。2015年,他回到深圳成立了一家专做净菜料理的公司。在刘宗建看来,从生活兴趣中发现问题、创新思路、寻找创意,是深圳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而深圳为培养这种思维习惯提供了丰富的沃土。

  “在深圳,自己不做点事情就亏大了。”创客陈浩已经入驻华强国际创客中心两个多月。“这里房租每个月只要1200元,服务也齐全,创业环境这么好,为什么不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近年来,深圳设立5亿元创客专项资金和3亿元创客基金,从创客空间、创客人才、创客服务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创客发展。像华强国际创客中心这样,为创客提供便利的空间,深圳还有很多。

  截至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1487家,拥有孵化场地面积460多万平方米,在孵企业6000余家。按规划,每年至少还要新增50个创客空间,到2017年底,预计全市创客空间数量将超过300个。

  2014年,“深二代”汤洋和同伴们,因为登山过程中的一次灵感,开发出基于手机定位和大数据的私人气象站——“生毛豆”。他们在创客空间中开始了创业之旅。汤洋说,在深圳,只要你提出概念,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都会乐意去尝试。“只要确定了可以做,执行会很快。深圳绝对是一个创客的天堂。”

  经过3年的发展,目前团队增长到15人,项目也在更广阔的范围得到了应用。“我们团队虽小,但一定会把创新这件好玩的事情坚持下去。”汤洋说。

  在来深创业6年的荷兰创客亨克眼中,完整的产业链、活跃的创新氛围、优越的城市环境,都是让他对深圳“一见钟情”的原因:“这里到处都有创新,我喜爱这座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


  《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6日 12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