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多主体介入 多渠道增信 住房租赁市场成了“香饽饽”  

陈雯婷
2017年12月14日08: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曹一作(新华社发)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今年7月,住建部会同有关部门选取首批12个重点城市开展住房租赁试点。随后,全国超过50个城市发布了支持住房租赁的政策,通过多渠道增加租赁住房供应、培育规模化租赁企业等手段,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信用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纷纷把握政策机遇,进军租赁市场,创新租赁产品和服务手段,中国租赁市场迎来多主体新时代。

  

  由售转租一举多得

  深圳市龙华新区润达圆庭小区里人来人往。与周边楼盘一样,小区房源均为新房;与周边楼盘不同的是,这里全是租客。这是11月初,中国建设银行携手招商局集团、华润置地、万科股份等地产龙头企业在深圳试点推出的CCB建融家园长租新房房源中的一部分。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建行一直在探索解决房地产市场突出矛盾的办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借助金融手段,用市场化方式整合各方力量,吸引多元化的主体参与租赁市场,推动批量待售、在售房源由售转租,既能提升供给侧质量水平,又能改善租赁体验,还能解决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困境,长期而言有利于培育租赁习惯,催生住房新业态。

  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也先后进入住房租赁市场,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有专家表示,住房租赁市场介入主体的多元化既是响应国家号召,也是满足市场需求,大型金融机构的介入很可能会重塑行业格局,未来租赁市场将会因此更加规范,信息也会更加透明。

  除金融机构外,阿里巴巴通过线上租房平台,运用芝麻信用推广信用租房,介入住房租赁交易市场;京东旗下全资控股公司发挥大数据、身份认证等互联网技术优势,介入住房租赁监管领域;银联则尝试搭建权威、可靠的住房租赁大数据平台,推动住房租赁平台建设。

  信用管理直击“痛点”

  长期以来,住房租赁市场存在许多“痛点”。由于市场透明度不高,房源真实性、品质难以得到保障;房东与租客间缺乏互信,房东随意涨价、见利毁约,租客损毁房屋、拖欠租金等现象十分普遍。有研究报告预测,至2030年中国租赁人口将达2.7亿,整体市场规模将达4.2万亿元,租客将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住房主体之一,因此解决租客当下面临的问题迫在眉睫。

  租赁市场金融机构的介入,使传统房东、租客的关系变得更加稳定。中国银联发挥其征信体系优势,建立租赁住房信用档案,用户凭借自身信用状况透支、预交房租,使房东、租客之间增加了一道保护屏障。

  地方政府也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对住房租赁市场的管理,如广州推出的“阳光租房”平台,实现了产权校验、备案地址校验、人工校验等3种方式验证房源,让租赁信息更加可靠。住建部交易租赁和产权管理处处长沈悦表示,政府此举旨在强化住房租赁信用管理,引导出租房的规范经营,从而增强群众住房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租购同权”引导消费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住房租赁成为与住房销售并重的住房市场支柱,既是妥善解决过去住房体系失衡的现实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评论人徐立凡表示。

  “住房领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消费观念。”有评论人士指出,“附着在住房上面的养老、投资、公众资源分配及传统文化习惯等,都是影响人们住房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情况正在慢慢改变”。在住房领域开展共享经济的探索与实践,是培育租赁市场、引导住房消费新理念的有效方式。此前万科、招商、龙湖等地产企业都已经开始布局住房租赁市场。建行则试图通过打造建融家园品牌和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甚至盘活闲置住房。

  “租购并举”“租购同权”等政策手段,则更加有利于推动住房消费新理念。自7月广州最早提出“租购同权”以来,很多城市纷纷跟进,租房者与购房者开始享有在子女入学、税收等方面同等的公共服务权益,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部分被动购房者的购买动机。有业内人士认为,租赁新政将逐渐引导人们从“居者有其屋”的观念,向“住有所居”进行转变。

(责编:蒋琪、赵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产业观察:“618”平台促销常态化 消费者购物日趋理性
  预售订金(定金)和尾款、直播、全场满赠和满送、跨店津贴、购物返券、满减打折……今年“618”期间,各平台推出系列优惠活动来吸引消费者。然而,此次年中大促,似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们已经没有了当年一遍又一遍算优惠,然后定表开抢的热情,而是选择了“躺平式”参与。…
证监会发布《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等五项金融行业标准
  人民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王震)据证监会网站消息,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1部分:公告分类及分类标准框架》《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2部分:定期报告》《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 第3部分:临时报告》《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五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证监会介绍,《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编码》标准的实施,通过为证券期货业结算参与机构分配统一的编码,可有效降低编码转换和适配工作成本,便于机构间以及结算参与机构内部进行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共享等工作,进一步促进行业数据标准化,支持行业数据治理工作;《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行业系列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利于实现证券业内、挂牌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推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地发展;《证券期货业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指引》的制定,从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等方面规范了大数据平台性能测试,有效指导各证券期货业机构开展性能测试工作,提升测试能力,提高测试效率,并基于测试结果客观评估大数据平台产品性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