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工行女员工为什么没去上班?反而去了这里……

2017年11月24日,是襄阳工行员工丁思洁在保康县过渡湾镇白峪村小学支教的最后一天,对于丁老师和学生们,这一天注定平凡与不平凡相交织。平凡的是,丁老师每年都会到这个小学来支教,不平凡的是,这次支教要结束了,丁老师今天就要离开小学,离开眷恋她的孩子们,她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
这是村小学全貌。“一切为了孩子”的红色标语非常醒目。
这是保康县过渡湾镇白峪村小学里,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比很多孩子更需要关爱与温暖。
这是丁思洁老师,是襄阳工行一名普通员工,也是襄阳工行青年支教志愿者团队成员之一。在工商银行襄阳分行,有很多这样的青年员工,在扶贫扶智的道路上,她们一往无前,她们勇于担当,极大地体现出国有大行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学生们认真地听丁老师上课。
这是丁思洁老师,是襄阳工行一名普通员工,也是襄阳工行青年支教志愿者团队成员之一。在工商银行襄阳分行,有很多这样的青年员工,在扶贫扶智的道路上,她们一往无前,她们勇于担当,极大地体现出国有大行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学生们认真地听丁老师上课。
绘声绘色,有趣的英语课,是孩子们最喜欢上的课。
对学生循循善诱。
认真学习的孩子们。
学习条件的艰苦,也阻挡不了孩子们学习的脚步。
课堂上耐心而细心。
课堂之余,丁老师用平板电脑为孩子们播放动画片,科教片,纪录片,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课间休息时候,孩子们都会拉着丁老师一起做游戏。
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都让丁老师时刻挂心。
经常课后与孩子们进行思想交流。
孩子们都喜欢这个即是老师,又像姐姐一样漂亮的丁老师。
襄阳工行捐建的“诚远”图书室。
学校图书室里有工商银行捐赠的丰富多彩的图书,孩子们经常在丁老师的带领下,在书海徜徉。
村小学孩子们的寝室,也是丁老师与孩子们促膝谈心的地方。
每天晚上丁老师都会在这里与孩子们道一声“晚安”。
女生寝室的隔壁就是襄阳工行支教老师的寝室。
学生食堂,支教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学习。
临走之前还不忘记每个学生逐一叮嘱。
丁老师承诺: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孩子们以他们最质朴的情感,想挽留他们的大姐姐丁老师。
过去通往未来需要一座桥梁。贫困通往小康同样需要一座桥梁。
撒播知识的种子,培育成长的能力,期待未来的收获——这是一座爱心之桥,更是一座希望之桥。
襄阳工行为搭建这样一座希望之桥,做出不懈的努力。
每位支教老师离开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都是这样依依不舍的挥手送别,并大声喊着:老师,我们会想念你的;老师,你一定要再来呀。
是的,你们的老师一定会再来的,正如支教老师们在日记里深情的写道:你的过去,我来不及参与;你的未来,我奉陪到底…
溥爱经年怜幽草,冰心一片映春晖。
扶贫必扶智。在扶贫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牵动着工商银行襄阳分行全体员工的心,他们就是过渡湾镇白峪村小学的师生们。
白峪村小学是附近山区唯一的公立小学,由于偏远山区人口稀少,劳动力外流,学校只有7名教师和31名小学生。老师都是男性且年龄偏大;学生多数是住读的留守儿童,家庭分散在大山深处的4个村组里。
每次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贫困山区学校教育、生活条件的反差,扶贫志愿者们心酸沉默了,眼睛湿红......
2016年初,襄阳分行组成支教青年志愿者团队,派出高学历优秀青年,每组两人按月轮换为山村小学开展教育帮扶。志愿者主要选择女性青年员工,以弥补学校师资性别单一、年龄偏大、关爱不足等缺憾,帮助贫困村的孩子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志愿者姑娘们克服了路途遥远崎岖、住宿环境较差等困难,承担起贫困村学校相对薄弱的英语、音乐等教学。
她们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她们带着孩子们大声的晨读、开心的玩耍、告诉他们山的那边是大海......
她们以踏实的行动,在教育公平和伟大的扶贫事业中写下了最难忘的经历。
她们以宁静的心态,向贫困山区和社会民众真诚的彰显了新时代工行年轻女员工的独特风采。
世界浩大,这些改变或许微小,但矢志弥坚,历久弥新。
文字/摄影:李钧(湖北襄阳分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