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开放不止步 自贸港的建设需要构建“人”的自贸港

2018年11月19日09:43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发展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自贸港的实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构建‘人’的自贸港。”

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相关主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就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设立自贸区的重要举措、创新经验等提出了诸多具有前瞻性的深刻观点。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德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改革开放天地宽,砥砺奋进正当时。

2018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人民日报》在10月24日刊登的《敞开胸襟拥抱更大的世界》一文中指出,与此前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方案不同,海南是全岛建设自贸试验区,面积达3.54万平方公里,是其他11个自贸区面积总和的27倍;发展目标则从自贸区延伸到自贸港。

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横空出世。2018年,海南全岛建设自贸区,进而延伸到自贸港。从经济特区到自贸区再到自贸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表示,我国高度重视自贸区的设立充分说明我国在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指出,自贸区的设立是在一定框架下,允许哪些可以享受政策的红利。以上海自贸区为例,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先试先行,试验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2013年起,在上海自贸区实施的负面清单制度,从去年已经开始向全国推广。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自贸区乃至自贸港能更好的承载扩大开放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赵勇同样认为自贸区对于对外开放能起到促进作用,他表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将是中国下一阶段对外开放的核心载体。从国际上看,自由贸易港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区,往往是港口等交通物流中心。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博士李海龙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博士李海龙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我们在建设自贸区,包括近期被提升到更为重要高度的打造自由贸易港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基建支持、产能合作,经贸往来等,已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构建了基础平台,在‘物’质基础和‘物’品贸易上,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迈进的条件。”

下一阶段,赵勇说:“我们可以对标与中国有共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经历过相近发展阶段的城市,学习他们在自贸港建设中实现发展的有益实践,从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形成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中的‘中国标准’。”

“对外开放四十年,是中国与世界互相影响的四十年,我们的发展,享受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劳动密集产业发展的红利,也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德步如是说。

自贸港的实质是构建“人”的自贸港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后,需要人才要素的支撑,自贸区及自贸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助力。

赵勇指出,自贸区和自贸港,这两者的特色都是“自由”,而且是包括制度安排、人员流动等在内的更高等级的自由,这些区域将具有更大改革自主权,能够进一步激发地区的主动性和活力,推动对外开放进程。将来要通过贸易、投资、人文交流的自由化,在开放双方之间构建新的协同机制、交流方式,合作模式。

李海龙强调,自贸港的实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就是构建“人”的自贸港,通过人才、思想、创意的自由流动,实现更高层面的开放,这也将是对外开放最重要的新内涵。

“无论是科技人才,还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企业家,或是学习交流的青年学生,来往畅通的环境才能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应开放双方的对话体系和交流方式,把自身的经验、思路、模式转化为适合对方的发展举措,才能在开放中实现共赢。” 李海龙介绍,“我国可以根据现实条件进行更为开放的制度安排,双向共建人文交流载体,推进中国价值观和影响力的落地。” 

(责编:李楠桦、仝宗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