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麻辣财经:流动的中国,这道风景里“藏”着啥?

2019年09月21日09:59 | 来源:全国党媒
小字号

ae96e52ad3238aee80163900bd2bd5e9

眨眼,就要到国庆假期了,不少人心里像长了草,渴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是说走就走,真的没那么容易。麻辣姐也是打定主意国庆出游的,但去哪儿一直没想好。上个周末,离国庆假期还有十几天,麻辣姐觉得甭管去哪儿,都该提前订票订酒店了。结果上网一查,心里立刻哇凉哇凉的。

查了一下北京到西安的高铁票,“十一”前后全部车次售罄,想买票只能“候补”。再查去武汉、南京、杭州的高铁,全都是“候补”状态,没有票!就连很多航班,经济舱的票也所剩无几。

国庆假期不是春运,中秋节也刚刚过完,怎么还有这么多人要出行?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是“父母在,带着父母一起远游。”

老话真的不好使了,中国人走南闯北的热情之高,连我们自己都惊讶。有人为了生计走南闯北,有人为了快乐游遍海角天涯。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说。

流动的中国,这道亮丽的风景背后,“藏”着机遇,“藏”着梦想,更“藏”着美好的生活。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前些日子,麻辣姐去了趟珠海,所见所闻印象深刻。

在机场打车,遇到的司机是一位来自河南的大哥。这位大哥之前在深圳待了十几年,这两年刚刚到珠海发展。

接下来的两三天中,麻辣姐又打了好几次车,司机师傅有来自贵州的、安徽的、山西的……只遇到了一位广东的司机师傅,还是来自韶关的。

“当时还没有高铁,是坐了2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到广州,再转车到珠海的。记得车上全是人,热得要命,人人都是汗水湿透衣背。” 回想起十几年前来珠海,那位贵州的司机师傅颇有感慨。“现在高铁、公路又快又方便。前一阵子,带几个朋友开车回了趟贵阳老家,感觉周边县城变化好大、好漂亮!”

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过着穷日子,改革开放后这样的情形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农民工进城讨生活。此外,受到各种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管理人才告别原来单位,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

难怪有人形容,这是一个”车轮上的中国“,每年40天的春运,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大迁徙”。

当年春运中的广州火车站

对于这样一个巨大变化,有人形象地总结说:以前是“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现在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根据去年底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流动人口规模的变动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放宽对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生活的限制,促进了农村人口的乡城转移,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加至1990年的2135万人,年均增长约7%。

第二个阶段,是1990—2010年,流动人口规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长,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增长了10倍:1990年,我国流动人口是2135万人,到了2010年,增长到2.2亿人!2亿多流动人口,比一些国家的全国人口都多。

第三个阶段,是2010年以来至今,这段时期相对缓和,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

最美建设者

然而,过去几十年,不少农民工虽在城市就业,却难以享受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便捷,甚至因为户籍的藩篱导致家庭成员长期分隔。流动人口没有在当地扎根,“漂”在城市成了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今年4月,一个大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大城市将全面放开落户!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大城市,今年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60多个大城市开放怀抱,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大机遇,无论是创业、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有了更多选择。

人才招聘大会

长期在江苏做家政服务的安徽人杨霞很有感慨。她的孩子在一直在老家上中学,听说取消落户限制,杨霞开始盘算在当地买个小房子,接孩子过来一起生活。

城市敞开大门,让漂在城市里的农民工有了更多憧憬。对城市本身来说,大门的敞开,意味着更多的消费,更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当然,也有更多对城市服务的挑战,城市大门敞开后,能不能吸引大家进来和留下,还要看这个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否贴心,以及工作生活环境是否舒心。

“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了部分城市的落户限制,敞开了城市的大门。这一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将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一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都阳表示,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进一步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是一项重要举措。

务工种地两不误,工业农业齐发展

流动的中国,带来了活力。

“过去40年,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劳动力的流动。正是人类和平时期最大的迁移,激发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都阳说,尤其是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支撑了以往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过程。

在二元经济发展的初期,传统经济部门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通过劳动力流动,这些劳动力在生产率更高的部门就业,这种劳动力再配置的行为自然地提高了经济效率,并推动经济增长。

专家测算,通过更充分的劳动力流动,不仅可以扩大劳动力市场规模,直接推动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充分的劳动力流动,还可以降低资本产出比,有利于中国经济摆脱以往过度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中,中国经济增长的1/4,归功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近20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10%左右。”都阳说。

摩托车返乡大军

流流的中国,带来了“共赢”。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提供了生力军,又没有耽误种地,还创出了粮食产量十几连增的奇迹。

很多人好奇,务工种地两不误,农民工流动大军是怎么做到的?

“农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庄稼在地里从种到长,并不需要农民24小时守着。”全国人大常委、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解释说,庄稼在地里长着,农民可以抽出时间干别的。

就拿华北地区来说,小麦10月底种下,到第二年六月收获,在地里要长8个月。这期间,没有人会一天到晚守在地里。不需要下地劳动的时候,农民就可以到外面去打工增加收入。需要的时候他又会回来,不耽误农活。

而且,农业生产方式在技术进步、社会化服务的推动之下,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效率大大提高。“那么多人进城务工,却没耽误粮食生产,我国的粮食产量一直在增加,各种农产品供给也是增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人口大迁移,是生产力大解放,城市和农村、农民与市民都受益。”陈锡文说。

流动的中国,带来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中高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关键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也是经济结构迅速变化的时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更加重要。”都阳认为,通过进一步促进流动,可以增加劳动力市场的厚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选择,同时给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机遇。

生产要素如何流动,更有利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8月26日,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都市圈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发挥着更加关键的推动作用。整体来看,我国城市群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还比较弱,跨行政区划协调机制大多没有建立起来。” 尹稚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基础形态,是以大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具有紧密人口和经济关联的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一体化地域空间组织。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可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与特色小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联动。

中央财经委会议还强调,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长期以来,尽管城市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他们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却没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块短板必须要补上。

很快,财政部网站就发布消息,中央财政下达2019年奖励资金300亿元,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财政部要求,地方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特点,合理分配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重点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地区倾斜,向有效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突出问题的地区倾斜,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意味着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尹稚说,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拓宽城市资源流向农村的通道。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流入城市后,还要能反向流回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责编:牛镛、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