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经济·科技

滕泰:应客观评估疫情对经济影响 加速出台应对之策

2020年01月31日11:39 |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张晓赫 孙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经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如何评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提出可行之策?

经济学家、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今天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预测这次新冠病毒对经济的影响,不能简单穿越到SARS时期寻找经验,而必须在研究新疫情、新社会反应模式、新经济背景的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估预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应关注新的社会反应模式及其影响

滕泰认为,关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市场上最先流行的主要是从局部现象出发,按照“盲人摸象”的逻辑非理性地放大悲观预期。而本周陆续登场的各种“理性”预测,则主要是以2003年非典对经济的影响为参考,认为疫情对经济影响不大,为恐慌的人群提供了些许“安慰剂”。

2003年SARS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仅体现在第二季度,造成当季GDP增速短暂回落2个百分点,后随着疫情解除,经济增长迅速反弹,全年增速达10%。事实上,无论是现实观测版的非理性悲观,还是刻舟求剑、穿越到SARS时期寻找乐观的安慰,这样做出的预测都较难接近客观现实。

理性研判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应基于新疫情、社会反映的新模式及当前新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研究,照搬10多年前的数据简单推演,可能找不到解决当前问题的钥匙。

滕泰表示,在病毒受控消退之前,真正影响经济的因素并非病毒造成的肺炎本身,也不是病毒致死率的高低,而是为了防控病毒传播而采取的社会反应模式,包括信息传播模式、政府反应模式、企业反应模式、交通交往模式、工作模式、生活模式的变化。

应客观评估对当前经济的影响

滕泰认为,与17年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高峰阶段、享受全球化红利、新供给扩张上升期相比,当前的中国经济运行趋势、增长动力结构已经有本质的不同。

首先,2003年中国GDP总量只有13.66万亿元,而现今中国GDP已经高达100万亿元。这意味着受疫情冲击和影响的经济活动总量要大于当年。

其次,从经济增加值的支出法分析,疫情短期冲击的主要是消费,2003年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为37%,而2019年消费的贡献率已经接近57.8%,短期消费活动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当年的1.56倍。

第三,从构成经济增加值的生产法分析,受病毒冲击最严重的应该是服务业。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为42.03%,而2019年第三产业已经占中国GDP的53.9%。受SARS影响,2003年二季度服务业增速降低2个百分点。考虑到本次防控力度大造成对第三产业冲击更大,很可能造成旅游、餐饮、航空、交通、商贸零售、电影等行业短期负增长。

第四、对投资和出口也有负面影响。考率到有大量企业受到新冠病毒影响而减少生产甚至停工,加上企业盈利的下降、预期的改变等因素,必然会造成一下时期的新增投资减少。

第五,从结构上看,受2亿多农民工延迟返程的影响,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受冲击比较严重。此外,本次疫情对房地产也可能有较大影响,大城市老城区和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会受到明显冲击。

当然,也有很多行业是受益的,电商、快递、消费金融、游戏、在线视频等最直接。以电子游戏为例,据统计春节期间《王者荣耀》日活跃峰值在1.2-1.5亿之间,大年三十单日流水预计近20亿元。此外,疫情传播对5G通信、云游戏、AR/VR、机器人、无人机等新技术的快速应用,也有促进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凌晨宣布,依据《国际卫生条例》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滕泰认为,这样的定性还是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形成难以避免的冲击和影响。同时,虽然冲击的时间取决于病毒肆虐的时间,但冲击后能否快速反弹,则取决于我们的应对政策是否足够快、力度是否足够大,以及中国经济能否趁机加快供给结构转型升级。

精准预测为时尚早 应对政策刻不容缓

滕泰表示,在疫情发展演化的关键假设不确定的情况下,对2020年经济增速做出精准预测还为时尚早。当前,定性研判疫情的影响方向,并提出控疫情、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的实质性措施,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刻不容缓。滕泰建议:

第一、千万不能因为舍不得短期经济利益而放松防控。目前国务院已经下发了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3号的通知,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地也明确了延长到2月9日的通知,其他各地假期结束和复工时间还有待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

此外,建议有条件的企业最好在病毒传播期间执行软性就业和弹性工作管理,能够在家工作的鼓励在家工作,并辅之以目标管理和关键绩效考核;实在不能按照弹性工作制在家工作的企业,各地应安排上下班时间错峰管理,短期工作重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减少春节前开工后的病毒传染。

第二,应尽快稳定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此外,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都需要保持稳定,以防止“金融加速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第三,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创新办法,打开收支空间。

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但为了打开财政收支空间,必须要解放思想,有创新办法。特定时期应扩大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赤字率可适当上调。应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车船使用税,降低疫情影响期间社保缴费比例、工业用电电费等相关费用。此外,还应扩大新型基础设施投入以稳增长,并结合疫情加大民生投入,如5G、物流基础建设、公共卫生、公共服务、分级诊疗等来增加就业。

第四,结构性政策以稳就业为重点。

结构性政策应以稳就业为重点,并与供给结构转型升级方向一致。对直接受疫情冲击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和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创新企业应重点扶持。

第五,加快市场化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释放新增长红利

加快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松对生产要素、某些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约束,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培育中等收入群体,促进消费长期稳定增长。

滕泰表示,此时及时出台综合性的疫情应对政策,既是提振各界信心、稳就业、保民生的必要举措,也是体现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的重要战略时机。而在经历过这次疫情冲击之后,相信中国的信息披露透明度、社会管理机制、公共卫生水平都会更上一个新台阶,现代物流、5G通讯、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医药、新金融科技、民用通航等新供给必将创造出更多新需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将更扎实,增长的动力结构也将更具有可持续性,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仍然会长期稳步提升。 

(责编:夏晓伦、庄红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