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熊晓冬:坚持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 杜绝返贫现象

2020年05月23日21:50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5月23日电(记者乔雪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显著,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扶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一方面,脱贫攻坚的剩余任务依然艰巨。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由于剩下的贫困户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同时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依然明显,因此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啃下“硬骨头”,形成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已脱贫人口稳定性不强,容易返贫,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和新增致贫任重道远。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熊晓冬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已脱贫人口容易返贫的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贫困户增收项目不稳定,脱贫质量仍有待提升。二是产业扶贫项目持久性有待加强,覆盖面有待扩大,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健全。据初步摸底,全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存在致贫风险。同时,新冠疫情使得外出务工受阻、产品滞销等都会使生产发展基础薄弱的已脱贫户、边缘贫困户产生返贫致贫风险。

针对上述问题,熊晓冬提出了以下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和遏制返贫的建议:

首先,做细做实“三保障”突出问题登记。突出“三保障”问题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是将建档立卡学生补助范围扩大至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阶段,落实好学杂费减免政策。二是各省要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加快市级医疗系统重建速度。三是定期开展扶贫工作“回头看”,动态跟踪超过贫困标准线不多、收入来源不稳定脱贫人口状况,坚持贫困户脱贫不脱政策,杜绝返贫现象。 其次,加快建立产业扶贫机制,走造血扶贫。一是建立“国家、省、市、区、县”四级统筹、多级传导的产业扶贫机制。以省为单位,在全省范围内综合评估各市发展优势及资源特征,因地制宜,统筹布局各市扶贫龙头产业,以区、县为单位,侧重发展龙头产业下一到两种相关产业,形成片区规模化发展。由国家级、省级或跨区域级单位牵头,制定扶贫产业发展的资金、技术、营销及维护管理总体目标,根据各省市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细分,最终由派遣到区、县级的精准扶贫联络员统筹指导村、镇扶贫群体,形成统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是重点发展对贫困用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产业。自然条件优越地区可发展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积极培育和推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产品。产业优势占主导的地区侧重引入产业延伸链,鼓励企业将产业链延伸到贫困村、镇,通过务工或入股方式,实现合作和互赢,如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龙头企业建基地带贫困户模式等。 再次,建立高效、顺畅的消费扶贫网络。一是借助“古驿道”、“绿道”打造串联贫困地区消费通道。组织“三师”(建筑师、规划师、教师)志愿者对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指导帮扶,依托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打造主体旅游线路,并组织开展相关推广展示活动,带动旅游线路上的乡村振兴,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打造扶贫产品品牌。政府出资,聘请专业团队,精准分析贫困地区农产品、劳务、民族手工艺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品特色,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构筑区域性消费通道。

三是品牌产品的宣传与推介。通过媒体、互联网等多途径大力宣传,重点向各级单位机构、社会群体、各大销售平台进行推介,引导优先购买扶贫产品。

四是各级政府要保证区域运输网络的畅通。尤其是偏远山区,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保障消费群体流通服务途径的畅通,保障各大电商平台正常运行等。

五是各级政府负责做好产品质量维护。成立包含旅游、种植、养殖、电商等专业人员的扶贫技术组织,对贫困村、镇进行培训指导和监督。

最后,畅通“文化+”、“旅游+”等文旅、农旅发展路径。“文化+”重点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撑。“旅游+”要统筹规划各省市区的旅游产业类型,避免雷同和不良竞争。

(责编:乔雪峰、夏晓伦)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推荐

    对话地方领导
    高谈客论
    部长通道
    代表通道
    两会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