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黄盛
开局之年谋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节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对此,多位代表委员和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年内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制定了“施工图”。
在他们看来,《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意在着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立足点,让乡村振兴开足马力,让农业现代化更有特色,让农民增收更有窍门,让农村生活更有奔头。
江苏扬州的农村正使用机械起秧。 沈冬兵/人民图片
防止返贫
设立五年过渡期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表示,“内蒙古地广人稀,农牧民生活居住比较分散,生态环境脆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上难度大、挑战多,要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既是同内蒙古代表团交流时的真切期盼,也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严格要求。
如何防止规模性返贫?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对此,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向人民网表示,过渡期内,防返贫任务相对艰巨,还需要解决脱贫县的短板问题;同时,脱贫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十四五”时期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的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怎样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这包括健全及时的求助制度,完善扶贫保险制度,探索产业‘防贫保’与农业保险的深度融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人员的保障标准。”黄季焜建议,在继续用好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基础上,要结合数字乡村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构建全国联网的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精准监测系统。
解决好吃饭问题
保障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力
大同黄花菜、柞水黑木耳、滦平柴鸡蛋、虞城里脊肉、岢岚嫩黄瓜……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顺利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开展,各地现代化的特色农业“遍地开花”,一系列优、丰、稀、特、绿的特色农产品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2月22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方面,突出部署了解决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
在种子问题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叶红建议,要加快对“卡脖子”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加强数字种业建设。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粮食单产。”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力上,黄季焜表示,要重视粮食价格和种粮收入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强化耕地保护措施,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与建设质量,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升耕地生产能力;要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落地,健全与完善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谈及构建产品安全体系,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建议,可搭建农产品溯源系统,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以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控产品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这也将有助于依据规范和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分类监管。
让农民生活有奔头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俗语,既道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出发点与落脚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唐仁健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要照顾农民的感受、体现农民的需求,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好事要办好,把实事要办实”。
在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黄季焜建议,要特别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的投入,加快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要加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此外,各地区在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
“怎样实现乡村振兴?前提是不能让耕地减少,不能降低粮食生产的能力,不能侵犯农民的利益。”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美好生活要去创造,但不能触动底线,不能做老百姓不愿意做的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民心里有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让乡村这片承载着过去、孕育着未来的土地,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