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磊
2023年03月07日09:06 来源:人民网
编者按: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网《“两会财经眼”》系列报道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内容,从经济目标、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等角度,集中采访一批代表委员、权威专家、行业领军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在此背景下,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特别是经济增长目标,倍受各界关注。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会上,提请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为5%左右。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这一增长目标符合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既回归当前的合理增速区间,又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长期挑战,传递出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信号,有益于社会各界提升信心、稳定预期。展望2023年,要有效利用丰富灵活的政策工具,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怎样看待5%左右的目标?
综合考虑现实条件与长远发展
3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在发布会上表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同时,统筹推进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工作,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赵辰昕表示,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此外,各地的发展信心、采取的举措,为目标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对人民网表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一个标志,就是让经济回到潜在增速附近。5%左右的增长目标考虑到了这一要求。另外,要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也需要今后一个时期保持5%左右的增速。因此,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速是既基于现实,也面向未来一个时期的合理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对人民网表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的确定,是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稳大盘、挖潜力、保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随着优化防疫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和落地,叠加去年的基数相对不高,今年经济增速相比去年增加是大概率事件。
去年年底,我国经济运行已经呈现企稳态势,今年年初,经济发展也显著回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3.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9%,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PMI不同程度上升,景气水平均有所改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重返扩张区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回升至5.2%。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仍明显高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增速。例如,IMF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增长2.9%,美国增长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4%,都低于中国的增速目标。今年中国消费有望加速修复,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推动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平稳,中国经济有望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如何实现5%左右的目标?
加强政策协调 形成发展合力
当前,我国各项政策加快落地,存量、增量政策工具陆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持续加力,为市场主体送来“及时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赵辰昕表示,下一步,将做好五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增强有效性针对性;二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五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冯俏彬表示,目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要通过政策对各领域消费场景及消费条件进行改善,同时积极运用财政及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加大拉动内需的力度;要利用政策举措改善投资条件和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并积极融入全球新的经济秩序重构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2.8%,相较资本形成50.1%的贡献率偏低。因此,提振消费对中国当下及未来经济复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同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接连出台,从战略规划和实施路线双重角度予以布局,标志着扩大内需战略正式进入政策落实与实施阶段。
“赤字率拟按3%安排;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万亿元……”围绕财政及货币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系列安排。冯俏彬表示,财政、货币这两大常规政策,同时结合产业政策、社会政策等一起发力,共同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年达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田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于“稳信心、提动力、挖潜力”,进行了一系列精准部署,政策应围绕以下几方面重点展开: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各项举措力度和精度要进一步加强;在短期增加居民收入、中长期着眼提高民生保障的同时,加大新型和高质量服务消费供给,扩展消费空间;财政政策投放应聚焦需求侧与居民端,出台在规模和范围方面均超常规的政策组合。
市场监管总局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这些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单元,是经济发展的力量载体。中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4亿户,约占市场主体总量三分之二、带动近3亿人就业。
“量大面广的个体工商户作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毛细血管’和市场的‘神经末梢’,在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稳增长稳就业的底气所在,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和韧性所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对人民网表示,扩大内需、激发消费,需要发挥有效的政策工具的举措,切实拓展就业渠道与增加广大普通劳动者收入,提升社会消费信心,使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