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观察 |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人工智能+”有何深意?

人民网记者 赵竹青

2024年03月09日12:51   来源:人民网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AI)”再度成为“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不仅3次提到“人工智能”,更首次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这一创新性的表述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回顾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从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到2019年提出的“智能+”,它们在不同阶段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今,随着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动,不仅顺应了全球AI发展的潮流,更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势紧密相连。这一行动无疑将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开启新篇章。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所说:过去是“互联网+”思维,未来是“人工智能+”思维。他表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智能+”与“人工智能+”虽然看似相近,但内涵却有所不同。如果说2019年的“智能+”更侧重于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赋能,那么今年的“人工智能+”行动则体现出从研发到场景应用再到产业打造的全链条赋能,并进一步明确了“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已驶入快车道。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迅猛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人工智能+”行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前不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位列第一。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在10秒内完成全球7天重要气象要素的预报,比现有的数值预报方法快了超过1万倍——这种惊人的效率提升,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人工智能+”,“+”的是什么?在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看来,“+”就是“+各行各业”以及“+各种应用场景”,把人工智能有效应用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表示,“+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大有不同,是将人工智能从助力千行百业提质增效的辅助手段升级为支撑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核心能力。

而“行动”二字的提出,更是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实践要求。此前,产业界将2024年视作“AI应用元年”。随着这一预期得到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进一步的强化与明确,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的实现路径也进一步明晰。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研究员张云泉看来,落实“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我国将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技术,实现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从而提升产业自动化水平,降本增效,促使数字经济再上新台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表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人工智能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重塑产业生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总体而言,“人工智能+”行动不仅是对人工智能这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更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随着这一行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工智能将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

AI观察 | Groq芯片爆火给我国AI芯片产业发展带来的3个启示

(责编:罗知之、吕骞)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