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金融服务迈上新台阶


点击播报本文,约
“十四五”规划纲要设定的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高质量完成”是多个行业领域这5年的关键词。
近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管理部门“一行一局一会”负责人多次提及金融业如何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行长潘功胜说,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到“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近5年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资本市场含“科”量进一步提升。
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衡量金融服务的质量、效率、普惠性是否提升,首先在于实体经济的感知。”全国青联常委、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银行业协会研究专委会主任杨赫注意到,近5年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贷款可得性、便利度有所提升。同时,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从2020年年末的5.08%下降至3.48%”。
在上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李云泽提到,“十四五”以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升。他列举的几组数据显示,在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方面,新冠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2024年以来,金融监管总局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贷款22万亿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结合我们的一些实践观察,自去年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以来,金融体系在政策引导下持续强化产品和机制创新。”杨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聚焦民营小微企业缺少抵押品、盈利和纳税较少或不稳定等融资难点痛点,很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完善信息共享平台、深入进行实地走访、升级风险模型等措施,探索构建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长效可持续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的显著提升。
央行数据显示,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从2020年年末的15.1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的35.6万亿元,信用贷款占比近三成。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来自浙江湖州银行的实践是,以开发绿色产业园区砂洗城产业园、首创“绿色园区贷”,助力浙江湖州市织里镇童装转型升级。“我们通过配合政府,引导分散的中小童装企业集中入驻园区,并依托数字化系统实时掌握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库存及物流等全链条经营数据,精准识别企业实际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为企业匹配相应的信贷资源,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而面临的融资困境。”湖州银行行长谢耀霆告诉记者,“十四五”期间,“绿色园区贷”已推广至多个绿色小微产业园,如今,累计向多个园区授信超50亿元。
“金融体系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可以从强化科技赋能和提升风险定价能力上进一步发力。”在杨赫看来,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优质企业,并为其提供利率和期限等要素更加适配的融资产品设计,将有助于更好激发民营小微企业活力,逐步实现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方式和路径从“给补贴”向“增活力”升级。
“中国资产”引力增强
助力民营小微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在答好民生答卷的同时,过去5年,我国金融持续支持科技创新,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
证监会数据显示,近5年,交易所市场股债融资合计达57.5万亿元,直接融资比重稳中有升,较“十三五”时期末提升2.8个百分点,达到31.6%。“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目前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已明显高于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行业市值合计占比。市值前50名的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时期末的18家提升至当前的24家。”在上述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吴清提到,去年9·26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财政、金融、产业等一揽子大力度、超预期政策扩围增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一批现象级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产品相继“出圈”,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快落地见效,“在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在9月24日至25日盘中,宁德时代的市值一度超越贵州茅台,这代表了我国科技企业将在新‘国九条’的推动下迎来发展新风口。”在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看来,一系列政策性措施,让资本市场更加精准服务商业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与先进制造、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尚未盈利、但具备‘硬科技’属性的企业,将率先受益”。
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科创板开市6年来,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总市值超7万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累计研发投入超千亿元,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汤哲辉还注意到,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60家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引领医疗装备、光伏组件等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意味着资本对研发的催化作用持续显现”。
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以来,证监会接续推出“科创十六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举措。今年6月,又在科创板推出设置科创成长层等“1+6”改革举措。“目前已有3家未盈利科创企业在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完成注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也迎来首单受理。”吴清说。
“9月26日,我国GPU行业领军企业摩尔线程在上交所的快速过会,更是体现出A股资本市场‘科创加速’的决心。”汤哲辉告诉记者,科创板的制度改革,让真正“硬科技”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更加容易、上市更可预期、发行定价更加自主,“正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