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脆油香新出爐(家鄉美味·品味舌尖上的農村)--新農村--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的馕】

面脆油香新出爐(家鄉美味·品味舌尖上的農村)

本報記者 李亞楠攝影報道

2017年08月06日04: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推薦
  • 字號

  圖為顧客正在喀吾力·吐爾地的攤位上買馕。

  烏魯木齊大巴扎門口的喀吾力·吐爾地剛剛把包裝好的馕遞給客人,南門附近某個巷子裡的買買提·吾布力正探身將烤得金黃的馕從馕坑裡鉤出來……不用吆喝,路過的人尋著香味已經排起了隊。

  新疆人對馕的喜愛是難以用語言表述清楚的。且不說它是大部分人家餐桌上必備的主食之一,大街上打馕、賣馕的店跟水果店一樣到處都是,甚至有人出國旅游時都要隨身帶兩個馕。下班路上,表皮金黃、口感酥脆、種類繁多的馕總是吸引著主婦們的目光,一個4元左右的價格更是親民。

  馕以面粉為主要原料,以麥面或玉米面發酵,放少許鹽,先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即馕坑中烤熟。

  馕大都呈圓形,品種很多,傳統的種類大約有70多個,最大的馕叫“艾曼克”馕,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馕一個要用一兩公斤面粉。最小的馕和一般的茶杯口那樣大,叫“托喀西”馕,厚約1厘米,做工最精細。還有一種直徑約10厘米,厚五六厘米,中間有一個洞的“格吉德”馕,也叫“窩窩馕”,這是所有馕中最厚的。

  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為肉馕,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皆因和面時添加物料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稱也就相應有別。此外,隨著飲食文化的變遷,馕的形態和內容也在不斷創新,被做成更新穎的形狀,或者加入玫瑰花醬等餡料。烤好的馕表面光滑,顏色焦黃,帶有光澤,不僅悅目,而且味道香脆。

  馕在古代也被稱為“胡餅”“爐餅”。我國歷史上許多著名詩人在他們的詩篇中描寫過馕。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中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摘錄了“食經”關於做馕的技術資料,可見馕在我國食譜中由來已久。

  馕大部分在馕坑裡烤成。馕坑也別具一格,由於地區不同,馕坑的形式和材料也不同。一般馕坑高1米左右,用羊毛和黏土做成倒扣的缸形土坯,四周用土塊壘成方形土台,馕坑大小不等,有時也呈方形,通常根據人口多少來確定馕坑的大小。

  做馕的技術在維吾爾族人中幾乎是普及的,無論男女都會做馕,特別是在招待客人時,他們會拿出各種各樣的馕,把馕從大到小摞起來,擺成塔形,放在桌子的中央,既叫客人飽嘗,也讓客人開開“眼界”。現在馕已成了新疆各族人民喜愛的食品,許多其他民族群眾也學會了做馕的技術。

      

  小貼士:

  怎麼吃:馕極耐貯存,吃法多樣,可當主食直接食用,可配以茯茶、奶茶或肉湯,也可做成烤馕、馕包大盤雞、馕炒烤肉等菜肴。


  《 人民日報 》( 2017年08月06日 09 版)
(責編:馮粒、袁勃)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 精彩新聞
  • 精彩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