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新農村

別讓梗阻冷了“城歸”創業(話說新農村)

趙永平
2017年12月03日04:5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讓“城歸”回得來、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台、送服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全鏈條優惠政策體系

  

  曾經背起行囊進城打工的他們,如今不少人又選擇回鄉創業。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農村創業創新論壇傳來消息,全國各類返鄉下鄉雙創人員達700萬人,年均增幅在10%以上。“城歸”潮成為一種新現象。

  人的流動,是社會活力最重要的表征。這些年,許多地方村庄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問題凸顯,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農村青壯勞動力長期淨流出。“城歸”到來,意味著鄉村治理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帶著濃濃的鄉情,帶回資金、技術、新觀念,將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為鄉村振興帶來巨大人口紅利。

  “城歸”們回到故土,是否就能留得住?

  創業要用地,土地問題首當其沖。支持返鄉下鄉,國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舉措,然而不少“城歸”們反映,在基層常遇到政策梗阻。比如,政策允許“城歸”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但在實際操作中,權屬劃定難,手續操作難。曾經採訪的一位返鄉創業者坦言,基地建成兩年了,但團隊成員一直為住處、加工廠發愁,沒有用地指標,隻能住在臨時搭的簡易棚裡。管得太死,政策難發揮效應。

  創業要資金,融資難仍是瓶頸。“城歸”創業,大多干現代高效農業,投資大、周期長,最渴望貸款,但有的金融政策到基層變了樣。比如,政策要求一定額度內的支農貸款免抵押、免擔保,但一些銀行出於風險考慮,不僅要有房產等物品抵押,還要求至少兩個公職人員擔保。一位返鄉的合作社社長坦言,農業設施和農房沒有產權,抵押不了,找公職人員擔保難度大,想申請貸款,看得見卻摸不著。

  創業要硬件,基礎薄弱是短板。據調查,54.3%的返鄉創業者都使用互聯網等新技術,但在許多農村,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滯后,成為新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這幾年“三農”投入持續加力,但有的地方項目“一刀切”,村裡最需電商項目,落地的卻是村庄美化,村民盼著特色種植,安排的卻是光伏發電。政策沒能精准對接創業需求,效果就會打折扣。

  “城歸”們遇到的這些“末端梗阻”,正是地方政府今后努力的方向。讓“城歸”回得來、安心留得下,需要地方破梗阻、搭平台、送服務,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全鏈條優惠政策體系。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審批,為“城歸”們設立綠色通道,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扶持范圍。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建產業園、孵化園,在人才、稅收、招商等方面搭建多種平台,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更好的機會。

  “城歸”創業,既要有熱情,也要有“金剛鑽”。新時期農業的新潛力,不僅在農產品綠色、放心上,更在於農村能夠養眼、養肺、養心。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而要把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勞動變運動、產品變商品,實現農業全鏈條升值。這需要加強培訓,讓更多農村雙創人員懂農業、懂農村,激發農業農村新動能。

  廣闊農村是希望的田野,營造有利於鄉村發展的創業環境,讓“城歸”們在家鄉大展身手,助力農業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產業,農村成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園。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03日 09 版)

(責編:馮粒、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