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倒退半個世紀,英雄鋼筆那時是“時髦貨”。“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上衣袋口插著兩支鋼筆,是知識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如果有人胸前左上衣袋裡挂有一支或多支鋼筆,說明此人是有身份或讀書人。”因為時髦加之難得,英雄鋼筆經常會作為饋贈的禮物。
上世紀80年代末的這一時期,“英雄”都處於歷史上的全盛時期,70%的國內金筆市場佔有率、50%的國內自來水筆市場佔有率,讓“英雄”成為當時制筆業的龍頭老大。那時的英雄金筆廠是上海輕工業裡的“頭牌”,跟別人說起自己在英雄廠上班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兒。
作為民族工業的驕傲和象征,“英雄”筆更是成為許多歷史性時刻和重大場合必不可少的主角。1984年4月13日,在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等領導人的注視下“英雄”筆簽署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同樣在1987年12月19日,又是“英雄”筆簽署了中葡兩國關於澳門問題的的聯合聲明﹔
英雄金筆廠位於上海祁連山路127號,佔地30畝,屬於上海的西北郊。在這裡,很容易能夠找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場景。
比如,廠子裡的設備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而黑板報仍然是鼓舞士氣的宣傳工具。車間一入口,就有“立足崗位再做貢獻”這樣一行粉筆字做著提醒。而旁邊的電梯是那種古舊的綠色,電梯安全使用制度是手寫的,用紅色的相框裝裱著,懸挂在電梯上方,已經落滿了灰塵。
中午時分,工人們三三兩兩走進食堂,手裡端著印有工廠名字的白色搪瓷碗。吃完飯,回到辦公室,老工人們習慣用罐頭瓶子泡上杯熱茶。
“門是木頭門,窗子也是木頭窗,文件櫃也是木頭的,擺設也都是上世紀80年代的擺設。人家都在電腦前面辦公,我們還是老樣子。”坐在寫字台前,50多歲的劉師傅向記者羅列著他的老朋友。停頓片刻之后,他又補充上一句,“你看,還有屋頂上這台風扇。”
“中性筆等新型筆種的出現,對鋼筆造成了沖擊。人們書寫用筆多樣化了,自然首選那些既方便又便宜的工具。”英雄集團黨委副書記徐和平告訴記者,后來的電腦無紙化辦公,對於英雄金筆廠又是一個很大的沖擊。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國內自來水筆需求量為每年1.7億支,2003年自來水筆的國內市場需求量約為1.4億支。國內自來水筆的總體需求在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這一需求量下降到每年 1.1億支 ,下降幅度超過30%。以產量為例,2008年我國自來水筆產品(包括金筆、銥金筆和鋼筆)的產量約為3.52億支,與2007年相比分別下降23.5%和19.2%。
在文具批發市場上走一遭,就能看出如今鋼筆的“江湖地位”。在青島市利津路文具批發市場,店家門口醒目位置成排擺設的是中性筆,鋼筆大都被放在文具店的最深處。
除市場因素外,國有體制也成為制約英雄轉型的最大束縛。“國有體制相對保守,人的個性受到制約,很多人才呆不住就流失了,而上了年紀的員工在面對來自國內外其他企業的沖擊時,沒有足夠的能力應對新形勢的挑戰。新的發展思路、市場營銷、品牌運營更無從談起。”上海企業文化與品牌研究所所長周元祝認為,“原有體制下,人才的流失所導致的開拓市場的人才缺乏,是英雄鋼筆沒落的重要原因。”
許文是英雄金筆廠的老員工,他告訴記者,現在英雄金筆廠的員工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印象中已好多年沒有招過新人。
英雄遲暮鳳凰隕落,一批曾經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在這20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中漸漸消失。
創建於1958年5月的“鳳凰”品牌,半個世紀前成為國內自行車累計產銷量第一的民族品牌。上世紀70年代,大街小巷裡“鳳凰”牌自行車隨處可見,如今卻難尋蹤跡。
“活力28、沙市日化”的廣告語曾一度響徹大江南北,“活力28”成為家喻戶曉的民族品牌,如今基本淡出中國市場。
“健力寶”誕生於1984年,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意義。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后一炮走紅,被譽為“中國魔水”。隨著飲料市場競爭的加劇,健力寶銷售額逐年降低,健力寶公司法人治理出現問題,公司一直不能處於一個正常機構應有的狀態,直接助推了健力寶品牌的衰亡。[詳細]
毫無疑問,傳統行業陷入困局並非“英雄”牌鋼筆所特有,它甚至可以說是當下所有的傳統國有企業和本土品牌正在遭遇或即將遭遇的普遍性的困局。
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如何通過轉制、並購、資產重組、創意營銷等手段,重新激活企業活力,將會是本土企業的一大難題。制筆行業能夠再造“英雄”,我們將拭目以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