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退半个世纪,英雄钢笔那时是“时髦货”。“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上衣袋口插着两支钢笔,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代表性打扮。如果有人胸前左上衣袋里挂有一支或多支钢笔,说明此人是有身份或读书人。”因为时髦加之难得,英雄钢笔经常会作为馈赠的礼物。
上世纪80年代末的这一时期,“英雄”都处于历史上的全盛时期,70%的国内金笔市场占有率、50%的国内自来水笔市场占有率,让“英雄”成为当时制笔业的龙头老大。那时的英雄金笔厂是上海轻工业里的“头牌”,跟别人说起自己在英雄厂上班也是很自豪的一件事儿。
作为民族工业的骄傲和象征,“英雄”笔更是成为许多历史性时刻和重大场合必不可少的主角。1984年4月13日,在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等领导人的注视下“英雄”笔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同样在1987年12月19日,又是“英雄”笔签署了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的联合声明;
英雄金笔厂位于上海祁连山路127号,占地30亩,属于上海的西北郊。在这里,很容易能够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场景。
比如,厂子里的设备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而黑板报仍然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工具。车间一入口,就有“立足岗位再做贡献”这样一行粉笔字做着提醒。而旁边的电梯是那种古旧的绿色,电梯安全使用制度是手写的,用红色的相框装裱着,悬挂在电梯上方,已经落满了灰尘。
中午时分,工人们三三两两走进食堂,手里端着印有工厂名字的白色搪瓷碗。吃完饭,回到办公室,老工人们习惯用罐头瓶子泡上杯热茶。
“门是木头门,窗子也是木头窗,文件柜也是木头的,摆设也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摆设。人家都在电脑前面办公,我们还是老样子。”坐在写字台前,50多岁的刘师傅向记者罗列着他的老朋友。停顿片刻之后,他又补充上一句,“你看,还有屋顶上这台风扇。”
“中性笔等新型笔种的出现,对钢笔造成了冲击。人们书写用笔多样化了,自然首选那些既方便又便宜的工具。”英雄集团党委副书记徐和平告诉记者,后来的电脑无纸化办公,对于英雄金笔厂又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国内自来水笔需求量为每年1.7亿支,2003年自来水笔的国内市场需求量约为1.4亿支。国内自来水笔的总体需求在逐年下降,到了2006年,这一需求量下降到每年 1.1亿支 ,下降幅度超过30%。以产量为例,2008年我国自来水笔产品(包括金笔、铱金笔和钢笔)的产量约为3.52亿支,与2007年相比分别下降23.5%和19.2%。
在文具批发市场上走一遭,就能看出如今钢笔的“江湖地位”。在青岛市利津路文具批发市场,店家门口醒目位置成排摆设的是中性笔,钢笔大都被放在文具店的最深处。
除市场因素外,国有体制也成为制约英雄转型的最大束缚。“国有体制相对保守,人的个性受到制约,很多人才呆不住就流失了,而上了年纪的员工在面对来自国内外其他企业的冲击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新形势的挑战。新的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品牌运营更无从谈起。”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认为,“原有体制下,人才的流失所导致的开拓市场的人才缺乏,是英雄钢笔没落的重要原因。”
许文是英雄金笔厂的老员工,他告诉记者,现在英雄金笔厂的员工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印象中已好多年没有招过新人。
英雄迟暮凤凰陨落,一批曾经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在这20年“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中渐渐消失。
创建于1958年5月的“凤凰”品牌,半个世纪前成为国内自行车累计产销量第一的民族品牌。上世纪70年代,大街小巷里“凤凰”牌自行车随处可见,如今却难寻踪迹。
“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曾一度响彻大江南北,“活力28”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如今基本淡出中国市场。
“健力宝”诞生于1984年,含有“健康、活力”的保健意义。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一炮走红,被誉为“中国魔水”。随着饮料市场竞争的加剧,健力宝销售额逐年降低,健力宝公司法人治理出现问题,公司一直不能处于一个正常机构应有的状态,直接助推了健力宝品牌的衰亡。[详细]
毫无疑问,传统行业陷入困局并非“英雄”牌钢笔所特有,它甚至可以说是当下所有的传统国有企业和本土品牌正在遭遇或即将遭遇的普遍性的困局。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如何通过转制、并购、资产重组、创意营销等手段,重新激活企业活力,将会是本土企业的一大难题。制笔行业能够再造“英雄”,我们将拭目以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