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
就地過年,讓家的溫暖就在身邊
街邊的大紅燈籠高高挂起,胸中的似箭歸心輕輕放下。在萬家團圓的節日裡,有這樣一群人,或因堅守崗位,或因疫情防控,選擇了就地過年。
他們有的人舍小家、為大家,多年如一日的堅守隻為讓祖國和人民放心﹔有的人為了疫情防控,將身不由己化作對身邊人的關心﹔有的人在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用責任和堅守書寫最美的“敬業福”……
此心安處是吾鄉。就地過年也可以紅紅火火。春節前夕,人民網記者深入邊關、走訪鄰裡,走近各行各業,探尋一個個普通人就地過年的暖心故事。
李振華在練習書法。 人民網 李海霞攝
邊境警察:心懷大愛,堅守“空城”
今年是李振華在樟木的第16個年頭。偶爾翻出年輕時的照片,他會摸著后移的發際線調侃自己:“老嘍——”
在西藏4000多公裡的邊境線上,廣大移民警察傳承發揚愛國守邊精神,踐行保衛祖國邊境安全、服務邊境人民群眾的宗旨,確保邊境安全、邊防鞏固。李振華就是他們其中的一員,常年駐守在日喀則市聶拉木邊檢站。
雖然年月在增長,但他守在這裡的初心從未變過。用他自己的話就是:頭上一片天、腳下一塊地、心中一團火。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18個縣區,讓樟木鎮受到重創。震后5天,樟木鎮6000余人緊急大撤離,搬到了位於日喀則市的樟木新村。
群眾可以撤離,但李振華他們不能。等到一切恢復平靜后,曾經繁華的邊境小鎮變成“空城”,這是誰也沒有想象過的。李振華意識到要面臨一種全新的生活——與孤單和寂寞對抗。
為打發寂靜漫長的時間,工作之余,培養寫字、畫畫、樂器等一些愛好,就成了李振華和戰友們最大的慰藉。“也挺好,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他喜歡上了這樣的生活。
面對春節不能回家這個話題,他輕鬆地說:“都是為了工作,應該的。”據同事描述,李振華的妻子和兩個女兒都在山東老家生活,16年間,他回家過年隻有四、五次。
這些年,李振華脫下軍裝,穿上警服,他始終將這份職業帶來的自豪感放在第一位。“雖然離家萬裡,但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自律心要求自己。”
他時常勸誡自己和身邊的年輕人:“不是人人都能在這裡當國門衛士,我們要讓祖國和人民放心。”
臨近過年,“大白”為隔離點的孩子們准備了小禮物。受訪者供圖
疫情防控人員:“大白”不走,陪你過年
2022年初,鄭州再次出現多點散發疫情,部分區域風險等級提升,全市隨即進入新一輪的疫情防控戰。春節將至,作為隔離點之一的鄭州市金水區五洲大酒店還在接收確診病例密接和次密接人員的最前線。
“我們第二專班是1月12日換班到這裡的,下一輪換班時間應該是年后了,具體換班時間還沒有定。”據隔離點工作人員袁警介紹。此前,第一專班已經在一線奮戰兩個月有余。
由於在此隔離的人數較多,還包括老人、孩子、孕婦、學生等特殊人群,為了更好地照顧到大家,專班的工作人員們每天都要敲一敲大家的房門,看看每個人的狀態。
令袁警記憶深刻的是一名12歲的小男孩。“其他孩子都有家長陪伴,隻有他是自己一人前來的。”於是,工作人員每天都打電話關心他的健康情況。得知小男孩身體狀態良好,大家才放下了心。
說起過年,袁警表示,因為疫情防控規定,隔離點的工作人員不允許回家探親,好在家裡人都十分理解。“現在隔離點還有一百多名隔離人員,等全部解除隔離,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為了讓大家在隔離期間也能過個好年,隔離點准備了餃子、窗花等年節必備品。工作人員還會和隔離人員視頻通話,送去祝福。
在袁警心裡,2022年的春節必將令人難忘。“我們相親、相愛、相守,一定能過好這個特殊又有意義的年。”
杜麗莉、高慧和楊小雲。受訪者供圖
“北漂”服務者:留駐原地,奔向美好
“女士們,先生們,列車前方停車站是北京朝陽站。”隨著2022年的春運開啟,無數的列車滿載辛苦工作一年的游子,從北京出發前往乘客們的故鄉,而這趟臨近站點的列車則與之相反,由遼寧開往北京。
在這趟列車上,三位服務於自如平台的家政“阿姨”高慧、楊小雲和杜麗莉正在討論第二天的工作內容。“明天開始上班了,要忙起來了。”她們的語氣中既有緊張,也有期待。
就地過年的號召帶火了家政服務。美團數據顯示,在臘八節前夕,家政、洗滌護理的訂單量就達到了過去一個月的最高值。在大眾點評上,多家北京家政商戶推出“春節大煥新”“春節替班保姆”“春節不回家有經驗照顧半自理老人阿姨”等服務。
1月5日,為了能在春節期間更好地服務客戶,她們選擇了提前回家探親。而這趟列車則是他們開啟新一年服務的返程列車。今年春節,她們將留駐北京,成為守護這座城市除夕夜燈火的萬千服務者之一。
在三位服務者中,49歲的高慧曾因父母先后生病臥床而放棄工作,全力照顧他們,並因此欠下債務。母親去世后,她賣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隻身前往北京打工,以期早日還完債務。50歲的楊小雲早年開過理發店、摩托車修理店、飯店等,折騰多年后生活安逸,但她仍然決定去大城市看看:“自己掙點錢花著也得勁,經濟獨立還是挺好的。”杜麗莉則是三姐妹中最早來到公司的,兩年前,她與丈夫一起來到北京打拼。
家政工作雖然辛苦,但收入也頗為可觀。來北京一年,三姐妹的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除此之外,她們也漸漸把這座陌生的城市當成了“第二故鄉”。
“小雲不再動不動就想回家,我也沒有剛來時那麼焦慮了。”杜麗莉笑著說。
鄒慶為來自貴州遵義患兒聽診。人民網 陳琦攝
兒科急診醫生:年年堅守,醫者仁心
小年深夜,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40歲的主治醫師鄒慶正在一邊接電話一邊操作電腦問診病人。他是當晚急診部的值班大夫。
不大的診室裡,從襁褓中的新生兒到個頭不小的小朋友,問診病人來來去去,而鄒慶像一個老練的偵探,有條不紊地解決紛至沓來的各種問題。
急診室通常比普通門診更繁忙——不斷有家長進出,經常打斷醫生對前一名患者的診斷。鄒慶早已適應了這樣的工作模式,在不同病例間“無縫銜接”。
時鐘指向深夜11點,急診室難得平靜下來,鄒慶得以歇口氣,他開玩笑,急診醫師都比較年輕,自己算是這裡的“老人”了。多年的急診生涯讓鄒慶的頭上長出了白發,埋頭寫病歷時分外明顯。
今年是鄒慶當兒科醫生的第14個年頭。從12年前進入重醫兒童醫院急診部起,幾乎每個春節,他都在單位度過。這個春節,也不例外。成家之后,同是兒科醫生的愛人也常常如此。
每年都不能好好陪伴家人,會覺得遺憾嗎?鄒慶搖搖頭,“家裡人都理解。12年沒回去了,但雙方父母從沒說過埋怨的話。”
“我們都習慣了,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不會覺得辛苦。”鄒慶告訴記者,一開始他沒想那麼多,就覺得該來值班。“這麼多年下來,早把長假當做挑戰,能為患兒及時診斷才是急診科醫生的責任。”
春節是文化的儀式,也是情感的寄托。響應就地過年,雖與親人相隔千裡,也可與溫暖無間同行。隻要心是暖的,春節就是火熱的。
2022年人民網記者新春走基層系列稿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