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林下”文章 森林“糧庫”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
深秋時節,正午的太陽暖意洋洋,黑龍江大慶胡路區西一路的林地間幾抹深藍色的身影,他們正用指尖輕輕撥弄郁郁蔥蔥的青草,小心翼翼地拔掉苦參苗雜草。
“現在苦參苗和桔梗苗長勢好,得有一掌多高了,明年的這個時候就能長起來了。”中石油生態環境管護公司油田林地管護大隊技術員王釗一邊細心篩選,一邊說。
苦參、桔梗是中藥材,性味苦寒。在大慶,這些“苦”藥材幫助該地農戶開辟新領域,過上了“甜”日子。
與大慶相隔了700多公裡的長白山林區,茫茫林海,林下山參汲天地精華、山水靈氣,蓬勃生長。
“長白山林區作為我國三大‘中藥材基因庫’之一,孕育了千年人參、百草之王。”吉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東友介紹,“通過大力開展森林科學經營,為林下參種植創造充足空間和良好條件。目前,吉林省林下參種植總面積已達到116.5萬畝,年產量781.8噸,產值接近100億元。”
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大寶庫。發展森林食物,不與糧爭田、不與農爭地,兼具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舉措。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目前全國經濟林種植面積7億畝,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6億多畝,各類森林食物年產量2億多噸、人均140公斤,成為繼糧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農產品,中國飯碗端得更穩。
發展森林食物,既能做大森林“糧庫”,又能充實森林“錢庫”,是推動“兩山”轉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數據顯示,全國2800多個縣,其中有2400多個縣種植經濟林,經濟林年產值超過2萬億元,林下經濟年產值約1萬億元,帶動數千萬林農增收致富。
隨著森林“四庫”的經濟效應不斷挖掘,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產業富民效果日益顯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果種植面積約2100萬畝,帶動480多萬林農年人均增收6400多元﹔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帶動林農年人均增收3600多元﹔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將“小核桃”做成“大產業”,綜合產值180多億元,帶動37萬農戶就近就業增收。
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踐行大食物觀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積極發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穩妥開發森林食物資源”。
“向森林要食物大有可為。”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司長王俊中認為,將油茶、油橄欖、仁用杏、核桃、板栗、棗類、竹筍、林藥、林菌、林菜、林下漿果、林禽、林畜、林蜂等一批森林食物寫入《意見》,意味著林草部門將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中承擔更加重要的責任。
王俊中表示,下一步,國家林草局將積極踐行大食物觀,“三綠”並舉,“四庫”聯動,加快推動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高森林食物供給能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