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界又出事了。”上周,紫石投資張超“潛逃”傳聞猶如旋風一般,引起市場不小的波瀾。2011年,張超掌管的“紫石一期”曾以全年35.98%的業績驚艷業界,然而僅僅過了半年,這匹私募“黑馬”卻離奇失蹤。據坊間傳聞,張超涉及內幕交易,其本人已逃往美國,警方已帶走他的妻子﹔也有人說,張超並未出國,仍藏匿於民間,並在出事前已與妻子離婚。
不管張超目前人在何處,紫石投資及其系列產品很可能已經被張超畫了個句號。只是,張超事件的意義並不在於紫石之存亡,而在於對整個私募界甚至整個投資界的影響和反思。一位陽光私募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陽光私募死掉一部分,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並不是壞事。
近年來,類似的事件時有發生,此前的鄭拓和李旭利已經身陷囹圄,國貿盛乾的周衛軍被調查,三羊投資的林少立也已失蹤數年﹔去年底,深圳某新銳私募被傳因涉及深康佳內幕交易而一度被限制出境﹔今年四月,深圳黑鷹投資、原煉金術培訓機構關聯人宋文彪據傳也被扯進這個漩渦……從這些人出事的原因來看,多少都與內幕交易、操縱股價沾邊。
一樣的模式 一樣的結局
張超“出逃”的消息震動私募界。有消息稱,張超於去年下半年被証監會調查,今年3月已被監控,目前滯留美國數月不歸。盡管紫石投資方面公開予以否認,稱公司正常運營,未被調查,監管部門打電話是正常溝通,但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確實有一段時間沒有見到張超了。
2010年12月31日,張超正式成立第一隻陽光私募產品“紫石一期”。這隻規模為1.5億元的結構化產品在短短半年間就異軍突起,業績大放光彩,2011年上半年以43.48%的成績領銜私募排行榜。盡管至去年下半年到期清盤時絕對收益降至35.98%,但在大盤跌跌不休的背景下,與同行相比堪稱“鶴立雞群”。正是因為紫石一期業績出眾,不少投資人士猜疑張超搞內幕交易。
據業內流傳的一種版本,張超涉及西藏發展的內幕交易。在西藏發展買礦的過程當中,有人將相關信息透露給張超,張超介入之后,又有一家機構資金介入拉升,此后西藏發展成為當年最牛的股票之一。將信息透露給張超的人事發之后,張超就預感此事會波及到他,於是做了一些鋪墊,在信息知情人被移送司法機關后,張超非常害怕,遂滯美不歸。當然,也有人說,張超並未出國,而是隱藏在國內某個地方。
對投資者來說,張超人在何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模式的覆滅。從此前被調查的一些私募來看,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種較為高明的內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資金方+機構”。一位民間私募告訴中國証券報記者:“據說,近幾年最為流行的操盤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將消息傳給機構,機構資金拉升完畢,私募出貨后再與機構負責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紅。這種情況隻涉及三個環節,若不調查通話記錄之類的,以前是沒法查這種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現‘窩裡反’的現象。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股票異動會查之前六個月的交易記錄,而且聽說,交易所對交易相關度比較高的賬戶監控很嚴,這樣就沒法掩飾。”
當然,上述模式也並非內幕交易的唯一模式,但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內幕交易,這些人都未能逃脫法網。“成功的對沖基金往往曇花一現,不僅因為規模是業績的敵人,而且因為成功和財富會把出色的投資家的頭腦沖昏,或是促使他們提前退休。”誠如美國對沖基金大佬巴頓·比格斯在其名作《對沖基金風雲錄》中寫下的這一段話,在中國私募界也上演著同樣的故事。
涉事私募大多涉及一種較為高明的內幕交易,即“上市公司+資金方+機構”。一位民間私募告訴中國証券報記者:“據說,近幾年最為流行的操盤模式就是找上市公司及信息知情人要消息,私募介入之后,再將消息傳給機構,機構資金拉升完畢,私募出貨后再與機構負責人和信息知情人分紅。這種情況隻涉及三個環節,若不調查通話記錄之類的,以前是沒法查這種事的,除非三方有出現‘窩裡反’的現象。”
非正常死亡
這些人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累於事件驅動,買一隻股票往往不是問它業績多少,而是看它的故事有多吸引人。“有人說某某股票業績大增,基本上沒多少人相信﹔有人說某公司將注入一座礦山時,卻往往能吸引很多人。因為之前的最牛基金經理制造了一種示范效應,他買的牛股大部分是重組股。”某券商研究員說。
除了一些陽光私募管理人被抓之外,一些未到期卻被清盤的“非正常死亡”也屢屢上演,這些私募雖然未被查出內幕交易行為,但其中一些人卻有被內幕消息所傷的嫌疑。
2010年的常士杉風光無限,他掌管的世通1期創造出了96.16%收益率的驕人成績,順利登上了私募“一哥”的寶座。當時的他似乎有一種點石成金的魔力,他給人推薦晉億實業時,晉億實業股價才10元多一點,不久之后,高鐵的相關政策推出,這隻股票很快就漲到了近30元的水平。當時的他跟人聊天時,總喜歡把投資哲學挂在嘴邊。可僅僅在兩年前,世通1期的業績還是一塌糊涂,但他卻把責任都推給世通公司一位不知名姓的投資總監身上。業內有一些人當時預測說,常士杉長不了,而有一些人則在私底下議論,常士杉在江蘇的投資圈影響力有限,很多時候就是找找消息,跟著別人做股票。
人們的種種預言似乎兌現了。常士杉旗下產品去年以來全線敗退,損失慘重,旗下兩隻產品被強制清倉。常士杉清盤的世通8期和世通9期分別成立於2010年底與2011年初,產品運作初期業績尚可,但好景不長。2011年7月,“黑天鵝”事件來襲,這兩隻重倉高鐵板塊的產品遭遇重創,產品淨值一路下跌,直至去年9月方才止住跌勢。此后,這兩隻產品淨值便在70元(止損線)上方徘徊,一直挨到今年年初。“3·14”暴跌將這兩隻產品推向了死亡深淵,到清盤時,兩隻產品的淨值分別隻有60.15元和60.74元。世通系其他產品也遭遇巨額虧損,嫦娥奔月和世通5期淨值接近腰斬。當反思失敗原因時,常士杉說自己“太激進,風控沒做好。”然而,一些人認為,常士杉這種說法只是一個托辭。
深圳也有一些與常士杉類似的私募。在剛發產品的時候,有隻產品的淨值很快就沖到排名榜前面。但隨著產品的增加,業績開始下滑,並面臨清盤風險。這些人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受累於事件驅動,買一隻股票往往不是問他業績有多少,而是看他的故事有多吸引人。“有人說某某股票業績大增,基本上沒多少人相信﹔有人說某公司將注入一座礦山時,卻往往能吸引很多人。因為之前的最牛基金經理制造了一種示范效應,他買的牛股大部分是重組股。”某券商研究員說。
陽光私募走到十字路口
從遭遇提前清盤的產品來看,其主要原因是投資市場單一,而基金經理本人操作風格過於激進。一位觀察人士認為,業內很多私募做投資時,隻有一種思維,要麼牛市,要麼熊市。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其投資行為就近乎賭,而一旦選時出錯,就很容易死掉。
從“清盤”到“肢體沖突”,從官司糾紛到內幕交易調查,陽光私募這個行業目前的處境並不樂觀。無論是從基金立法,還是從投資模式的反思來看,陽光私募都走到了十字路口。
近年來,被調查的私募大多涉及內幕交易,原因是陽光私募特別需要在短期內靠淨值表現打出名聲,而內幕交易是淨值增長的可靠保証。所以,人們往往會看到,很多陽光私募的第一隻產品表現非常出色,但越往后發越不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依靠內幕交易發家顯然已經要冒更大的風險。
從遭遇提前清盤的產品來看,其主要原因是投資市場單一,而基金經理本人操作風格過於激進。一位觀察人士認為,業內很多私募做投資時,隻有一種思維,要麼牛市,要麼熊市。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其投資行為就近乎賭,而一旦選時出錯,則很容易死掉。其實很多人賭也是賭消息,一旦消息無法兌現,或者兌現低於預期,而此時偏偏遇上惡劣的市場環境,產品的淨值表現就會非常慘淡,私募和投資人的壓力也會非常大,最終或因淨值太低,或因贖回規模過大,觸及清盤線而亡。
種種跡象表明,內幕交易已經不能成為陽光私募的依靠,要盈利就要創新。事實上,部分私募在傳統股票市場上折戟沉沙之時,一些私募卻開拓出一片新的“藍海”。陝西創贏崔軍瞄准的是對沖基金市場的機遇,瑞安思考岳志斌看到的是大宗交易市場的機會,而博弘數君劉宏則熱衷於投資定向增發市場,市場上甚至還出現了並購私募基金、債券型基金等創新品種。
這些創新產品的收益也蔚為可觀。融智評級最新報告顯示,除傳統股票投資之外的另類策略私募產品數量已經達398隻,並表現出較強的收益能力,尤其是以定向增發為主的事件驅動策略、宏觀策略和債券型產品,在近1個月、近3個月、近6個月和近1年收益中均跑贏股票策略型私募。
一位陽光私募研究人員表示,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陽光私募死掉一部分,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並不是壞事。他們的消亡可以帶來行業的整合,也可以促進行業創新和行業規范,更有利於行業的長期發展。隨著金融創新時代的來臨,陽光私募的未來應該不是一片死海,而是一片藍海。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