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傾心守護一座城 智慧氣象服務保障大城市規劃治理

人民網記者 余璐
2021年06月23日09:1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全國氣象部門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圍繞“監測精密、預報精准、服務精細”要求,踐行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宗旨,著力貫徹新發展理念辦實事,以高質量氣象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人民網推出系列報道,以展現氣象部門在服務各行各業、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新成就。

現代化大城市的繁榮與發展,是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之路的一個縮影。能否將它建設好、治理好,展現著中國智慧。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人口稠密、經濟活動集中、小氣候環境獨特、致災風險復雜……大城市作為天氣氣候事件的敏感地區,氣象服務是守護百姓生活“歲月靜好”的重要一環。當台風登陸,一座千萬人口的城市何以安然無恙?當民生所需碰撞綠色減碳,氣象服務如何找尋平衡點?當“新興城市”畫卷鋪開,需要凝聚哪些氣象智慧?答案,在這裡——

保安全:擔當城市運行的風險先知

在上海氣象博物館,收藏著一幅1879年的台風眼手繪結構圖。它仿佛在訴說著,台風,一直是這座大都市需要直面的“不速之客”。

2020年8月,台風“黑格比”來襲,上海全市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城區最大陣風達到10級。不過,如此強的風雨卻沒有影響城市的安全運行。這一切,得益於上海智能網格預報、氣象預警智能分區發布等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2019年研發的城市精細化管理氣象先知系統已作為“上海市城運系統”的核心專業支撐系統,全面融入“城市大腦”。

回憶起那一夜的情形,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主任黃士力說:“在屏幕上,全市800多處實時監測設備、50個易積水點視頻監控以及1.4萬個小區物業經理的報送信息均可實時查看,大家時刻留意著‘黑格比’可能給城市帶來的威脅,搶險人員、車輛調度可一鍵發令。”

“從過去的天氣專報,到將‘風暴潮洪’四大致災因子與應急響應各環節相結合,這是氣象服務從深入到融入的關鍵一步。”黃士力舉例道,大功率搶險泵車是防汛防台風的重器,但它的調度部署卻曾是痛點。若在出險后再調度,時常會加劇交通堵塞。如能預知氣象風險,提前部署泵車,就可將致災風險大大降低。

通過“氣象先知”系統,氣象服務信息不僅是氣溫、降雨、災害性天氣何時來臨等,更納入了城市安全運行的各類應用場景。譬如雨天地鐵客流量增加了多少、低窪路段兩公裡內可以抽調多少台排險設備、台風來臨前市內有多少高空作業人員……依托該系統,“+氣象”的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內澇精准預測、建筑工地安全跟蹤、人體健康精細服務等不再受困於資料與數據的不足。

在深圳,氣象部門利用特區發展優勢,與相關高校及國內頂尖科技公司密切合作,將人工智能等引入城市精細化預報當中,並構建基於“互聯網+”的氣象災害防御協同化管理體系﹔在重慶,智慧氣象“四天”系統入駐新型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與18個部門、106種數據實現共享交換,智慧氣象產品一鍵式賦能城市治理。

如今,與城市肌體有機融合的智慧氣象,已成為確保大城市“大險無大災”的關鍵。

破難題:做城市精細治理的繡花針

氣象服務保障大城市運行,不隻局限於防災減災。在水電氣暖供應、城市交通、生態治理、快遞服務、文化休閑活動等方面,都對氣象服務提出更迫切、更精細化的需求。

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的背景下,將民生所需與生態文明同抓並重,“看天供暖”成為不少大城市的選擇。

“根據氣候和溫度實際狀況,科學適時啟動和停止供暖時間”曾被寫入天津市政府工作報告。在這座城市,氣象部門與財政、電力、能源等部門合作,推動“智慧氣象”與“智慧熱網”相融合。不單是氣象數據,包括建筑物結構、管網條件等也一並納入計算機模型。最終拿出的,是一份精細至每個小時供水溫度的科學建議。

精細到每1℃的服務,讓寒潮來臨時不會無暖可供,也令氣溫回暖時不至浪費能源。

廣州市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與城市網格化治理工作的融合,在國內堪稱典范。在番禺區,十幾個部門的數據、1200個“天眼”攝像頭資料都與氣象預報信息有效疊加,因而在軌道交通、旅游服務、保障大灣區互聯互通等方面產生了更大效益。

近年來,借助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城市氣象服務的外延不斷擴張、內涵不斷豐富。

預警信息精准投送給網約車司機、快遞小哥﹔飄絮預報、花粉氣象指數、蚊子出沒等信息進入都市百姓的生活……智慧氣象正用心服務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

繪藍圖:協助規劃綠色安全之城

要想降低城市安全風險、融入精細治理,從源頭介入,才事半功倍。

雄安新區,在出生伊始就肩負著開拓創新的使命擔當。在雄安新區的建設規劃中,“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構筑現代城市安全體系”等工作被明確由氣象部門參與。

正因如此,如今的雄安新區藍綠生態空間佔比超過70%。林澱環繞、城綠交融的圖景正在變為現實。氣象衛星遙感監測等數據也成為相關規劃的重要支撐。

除了在規劃階段擔當決策參謀以外,在建設過程中,氣象服務也扮演重要角色。

朱淼淼,雄安新區某重點在建工程項目經理。每天早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了解工地天氣實況及預報情況。“夏季一旦工地環境氣溫超過‘警戒值’,我就要把工友們喊下來,防止中暑。這些氣象數據,從常規天氣預報中是難以獲取的。”朱淼淼說。

這一切得益於氣象部門在雄安新區建設的一個個工地自動氣象站。這些數據實時上傳到“雄安氣象大腦”,再通過智慧工地氣象服務系統,將結合工地具體環境的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精准投送至相關責任人手機中。

朱淼淼介紹道,平日最令他警惕的是強對流天氣。如今,3部最先進的X波段相控陣雷達入駐雄安,可精准捕捉臨近的風險。結合智能網格預報、睿圖預報模式等技術,氣象部門提供的未來2小時逐分鐘預報預警產品,能讓像他一樣的雄安建設者們心裡更有譜。

類似的場景,也發生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的建設中。

在通州區,氣象智能燈杆的實時數據接入了城市大腦智慧管理平台,連60米塔吊上都搭建了SKY微型氣象站,氣象服務已深入城市建設的“毛細血管”,成為了規劃建設階段重要決策依據。

聚焦大城市發展,氣象服務密切關系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守護一座城,需要氣象科技與智慧。如今,在精細化氣象服務的保障下,大城市安全穩定運行,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責編:申佳平、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