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感受中國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復興號列車“綠巨人”

劉洪明、張兆基
2021年06月27日09:39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感受中國速度!踏上西藏首趟復興號列車“綠巨人”

6月25日清晨,陽光洒滿拉薩火車站,身著節日盛裝的群眾代表有序通過安檢、上車。進入站台,熟悉的歌曲《天路》在耳邊縈繞:“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

一輛綠色涂裝的CR200J型復興號動車組靜候站台旁,勞動模范代表、干部代表、中國中鐵的設計與參建者、沿線群眾代表,紛紛繞著車頭合影留念,興奮與期待之情溢於言表。

這是即將開行的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15年前,這座車站伴隨著青藏鐵路的開通運營投入使用,2014年拉薩至日喀則鐵路通車。如今,它又一次見証了西藏鐵路發展史上的裡程碑事件——拉薩至林芝鐵路開通運營。

10時30分,高原“綠巨人”復興號動車組緩緩駛出車站,奔向435公裡外的“雪域江南”林芝。

這是復興號動車組在西藏的首次亮相,也標志著復興號列車實現對31個省區市全覆蓋。

坐在車上,車窗外的美景讓人目不暇接。

拉薩柳梧新區的高樓大廈快速從窗外閃過,取而代之的是盛夏田園景象。列車駛出嘎拉山隧道,進入山南市貢嘎縣境內,機場、高等級公路、火車軌道,窗外一幅現代化立體交通圖映入眼帘。

試運行的復興號列車行駛在雅魯藏布江上(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記者在沿途多個車站周邊看到,花草樹木迎風搖曳。中鐵二局五公司項目部栽種的20公裡沙柳,組成鐵路沿線生態護坡﹔建設扎囊車站時,施工場地原有的15000余棵樹被中鐵九局六公司投入巨資進行了移植,待車站建成后又移植回來,還在場地周邊播種草籽,助力生態保護和恢復。

據了解,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建設者十分注重環境保護,採用棄渣科學處置、生態綜合修復等技術措施,有效保護了青山綠水。西藏鐵路建設有限公司環保工程師王玉民說,拉林鐵路環保投資約12億元,高於同期建設的鐵路。

坐在車內,科技感“爆棚”。記者看到,車頂淡藍色燈帶裝飾了白雲圖案,與窗外碧空白雲相映成趣。與其他復興號列車不同,馳騁高原的復興號運用一體化不間斷自動供氧技術,車頂通風口裝有彌散式供氧設備,車窗玻璃是專門加入了一層防紫外線的4層玻璃。

這是復興號內景(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來自山南市貢嘎縣杰德秀鎮杰德秀村的巴珠,今年68歲,他一會兒從車窗眼望高山峽谷,一會兒摸摸車內現代化設施,這是他頭一次坐火車。“復興號和牛車比起來,像是在飛翔。”他笑著說。

列車飛馳,穿山跨江、橋隧相連,依然平穩順暢。拉林鐵路全線16次跨越雅魯藏布江,建成47座隧道、121座橋梁。這也是13萬建設者夜以繼日攻堅克難創造的奇跡。

3小時29分后,列車到達林芝火車站。電氣化輸電設備高懸軌道上空,在遠處雪山青鬆映照下尤為壯觀。

這是乘坐復興號的乘客(6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作為西藏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中鐵電氣化局創新研發隧道內移動式作業平台車等多項新技術、新設備,保証了工程進度和質量。

據中國中車株機公司副總工程師樊運新介紹,動車組最高運行時速160公裡,採用2動8拖編組型式,並可具備擴展到12拖的能力,運用全球首創的“內燃+電力”雙動力的牽引模式,可實現全程牽引順暢不換車,多項技術填補了行業空白,持續擦亮了“復興號”國家名片,展示了“中國創新”的偉大成就。

我國自主創新研制的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車組,是我國在鐵路裝備技術高速發展的基礎上由需求牽引取得的最新成果。

這是一張拼版資料照片,左上圖:拉林鐵路嘎拉山隧道順利貫通,為全線鋪架迎來了開門紅。這是中鐵十一局施工人員慶祝嘎拉山隧道工程貫通現場(2018年4月7日攝)﹔左下圖:中鐵十七局的工人往炮孔內填裝炮泥(2016年5月16日攝)﹔右上圖:中鐵十一局技術人員檢查嘎拉山隧道圍岩(2018年4月7日攝)﹔右下圖:這是拉林鐵路巴玉隧道進口,安全監督員指揮運輸車輛駛出隧道(2016年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雪域高原正式進入了復興號時代。

專家認為,公路、鐵路、民航等立體交通已成為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支撐,拉林鐵路將極大發揮鐵路沿線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點。

(責編:申佳平、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