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變身 從信號傳輸的“血管”到監測的“神經”

現在走進中國地震局院內的花壇,蹲下身,你還能看出土被翻動過的痕跡。在南門附近,仔細找,你能看到露出在外的一圈光纖。
這種廉價的、大眾熟知的入戶光纖,在地震局內新鋪設了600多米。600多米的環形光纖,接入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國地震局團隊合作自主研制的DAS(分布式光纖聲波/振動傳感)和DTS(分布式光纖溫度監測)系統,相當於布置了1600個振動和溫度傳感器開展觀測試驗。
10月22日,分布式光纖傳感技術應用展示會在北京召開。光纖,不只是傳輸信號的“血管”,如今,也成為監測信號的“神經”。
將40千米長的光纜變成數萬個地震傳感器
近年來,光纖除應用於通信領域外,還被作為傳感器用於測量應力和溫度等物理量。不過,這項新技術的核心設備——光信號調制解調主要依賴進口。國外設備不僅價格高昂,高端產品向我國出口也受到諸多限制。
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AS系統,可利用現有通訊光纜進行地震監測和地下空間探測等工作。
其技術原理是利用光時域反射技術進行定位。光的瑞利散射對光纖的折射率、長度等變化極其敏感。當光纖受到擾動時,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相位會發生變化。因此,探測並解調瑞利散射光可獲得外界振動信息。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王寶善介紹,這套設備的三大關鍵點,是專用激光光源、高靈敏探測系統和高保真解調系統。DAS設備能夠將40千米長的光纜變成數萬個地震傳感器。“光纖與傳統地震儀的靈敏度相當, 能夠感知各種振動信號﹔但超高密度觀測使得光纖具有更高的監測能力。”2021年6月,DAS設備部署在合肥紫蓬山進行連續觀測,成功測到宣城2.7級地震,菲律賓6.6級地震等。在地震局內鋪設光纖后,DAS系統記錄到10月15日內蒙古赤峰4.7級地震波形數據,與傳統短周期地震儀觀測一致性良好。
王寶善說,這為在城市地區開展地震密集/超密集台陣觀測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可以成為現有監測系統的補充。
連續性測溫,抵達傳統測溫技術所不能達之處
而利用光的另一種散射,則可以靈敏捕捉溫度的變化。它是拉曼散射,即光波在被散射后頻率會發生變化。
拉曼散射源於光子與分子的固有振動相互作用,攜帶了分子溫度信息,其強度和溫度相關。所以,對這種光的散射進行解析,就能測溫。
前不久,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向冬奧會籌辦百日科技攻堅發出“動員令”。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中國地震局科技委主任陳颙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積極響應這一“動員令”,集中力量對激光光源、核心算法等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研制出包括激光光源系統、信號解調和數據處理系統等模塊的分布式光纖溫度傳感(DTS)系統,它具有完全知識產權,全部器件均為國產。
溫度對冰雪運動有很大影響。“溫度測量技術是冰雪運動會的科技支撐,運動場地冰雪的動態溫度變化是運動會的基本科學數據。”陳颙說。
傳統測溫方式往往是單點測量,無法全面及時反映溫度的時空變化。DTS正可以解決這一痛點。在冰雪比賽場地附近埋設一條溫度測量光纖,就能對整條賽道每隔1米甚至更短距離的溫度變化進行監測,測量精度可達0.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陳旸介紹,分布式光纖傳感系統,可以監測溫度、應變和振動,拓展傳統方式無法或難以監測的區域。這類監測,還可以及時發現大型設施的潛在故障。它在輸電網絡、石油化工、大型倉庫中,在深地和深海探測中,都能得到應用。
陳颙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推動分布式光纖傳感軟硬件的研發和成果產業化,推動分布式光纖傳感監測網絡建設,拓展其應用領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