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三江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讓油茶樹成為“致富樹”

“挖坑長、寬、深都要50厘米,覆土高出地面10厘米……”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萬畝油茶基地裡,縣林業局油茶技術推廣站站長侯立英正給村民們講解技術要點。聽完講解,村民們熱火朝天地干起活來。
作為“中國油茶之鄉”,三江縣強力推進,創新發展,把油茶產業打造為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全縣油茶面積達61.7萬畝,去年產茶油4381噸,年產值5.2億元,全縣農民人均油茶收入達1500元。
“多虧了好政策,我家5畝新品種油茶今年就能挂果了!”同樂苗族鄉寨大村村民劉石交看著豐收在望的茶果,喜上眉梢。劉石交介紹,種苗、肥料有補助,種良種油茶也有補助,每年每畝累計補助資金2750元,獎補政策讓他4年前就下定決心,把老油茶林砍掉,種上了出油率高的新品種油茶。
為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三江縣加大產業獎補扶持力度,對新種油茶的農戶每畝補助1750元﹔對新建連片油茶林示范基地,每公裡產業路獎補8萬元至12萬元,每公裡生產路獎補3萬元。
種植油茶見效益周期長,短期收益怎麼辦?三江縣創新造林模式、組織模式和帶動模式,通過以短養長、以養代撫的方式,推廣“行間間種茶葉,株間間種中草藥、南瓜、花生”等模式,提高種植效益。以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集體經濟為重要抓手,鼓勵引導新型主體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引導農戶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聯耕聯種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建設一批油茶高產高效示范園和油茶現代特色林業示范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這幾年,基地走融合發展路子,效益越來越好。”宇塘油茶示范區基地負責人王柳生介紹,示范區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種植油茶3000多畝,去年油茶果收入130萬元,帶動農戶林下養雞、套種羅漢果及發展鄉村旅游,農戶累計增收約80萬元。斗江鎮思歐村農民鄧永秀在基地種了8畝羅漢果,去年收入近9萬元,加上在基地的務工收入,全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為了讓油茶果成為致富果,三江縣打好產業融合牌,在延長產業鏈上發力,拓展產業增效新空間。
“三江茶油”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近年來,三江縣全力延伸油茶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和市場營銷“三個鏈條”,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強化龍頭企業帶動,集中資金精准投入,打造了“風雨橋”“三椿”等一批茶油品牌。
“油茶果加工成茶油,增值1倍以上,而且茶油符合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我們要努力讓三江茶油成為高質量俏銷產品。”廣西三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志福說。
三江侗族自治縣委副書記、縣長陳震表示,下一步將以標准化、規模化、工業化、品牌化建設為方向,推進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把油茶樹變成致富樹,不斷擦亮“三江茶油”這塊金字招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5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