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雲婷
為越來越多的“家鄉藍”一起努力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PM2.5(細顆粒物)濃度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4%,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從2013年監測PM2.5以來,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持續下降,去年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創歷史最低,首次達到國家標准,比2013年下降63%。北京空氣質量改善速度之快,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稱為“奇跡”。
從10多年前的霧霾圍城,到如今藍天白雲日益成為常態,從事環保工作已有20多年的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李雲婷對北京“藍天之增”有切身感受:“人們的藍天獲得感、幸福感明顯提升,微信朋友圈裡的藍天照不再稀罕。對於這樣的成績單,我作為一名環保人倍感欣慰。”
“以前在北京拍星軌,也就是恆星持續移動產生的軌道,都要去郊區。前些日子,有攝影愛好者在首鋼園就拍到了星軌,這說明北京的天兒的確是越來越好了。”李雲婷說。
從2013年開始,北京全面向PM2.5“宣戰”,近年來大氣污染治理逐步轉向精細化。“一場場戰役背后的基礎數據就來自我們監測中心。”李雲婷說。
近年來,李雲婷和團隊在北京部署了1000多個小型傳感器,覆蓋全市300多個街道(鄉鎮),這套高密度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現市、區、街道(鄉鎮)三級點位部署,提供的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可以精確到公裡級別。“監測數據對街道(鄉鎮)開放,基層環境管理人員能夠迅速拿到第一手數據資料,環保責任下沉的效率和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李雲婷說。
高密度監測網絡提供了海量數據,李雲婷和團隊把這些數據跟氣象、地理信息、污染源、社會大數據等相結合,建立了一套從污染結果追溯到污染成因的溯源體系。
“我們通過這個體系,能夠准確識別出北京本地排放的高值區,為精准執法、靶向治污提供了直接的依據。”李雲婷表示。
李雲婷認為,大氣治理取得裡程碑式的突破,是全市及周邊地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成果,“我明顯感到,這些年公眾的環保意識、素養和參與程度都有很明顯的提升。近幾年,主動申請來監測中心參觀的市民越來越多,從幾歲的孩子到80多歲的老人都有。”
作為環保戰線上的一名“老兵”,李雲婷看到,許許多多環保工作者都在為了PM2.5等污染物濃度每一微克的改善,日夜奮戰在治污減排、監測執法的第一線,“藍天,就是這樣一微克一微克‘摳’出來的。”
2013年以來,北京各項大氣污染物濃度水平逐年下降。“這說明,我們的行動和治理方向是正確的,並且不斷在發揮作用。”李雲婷說,目前,北京空氣質量達標了,但PM2.5濃度水平只是剛剛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階段目標,還存在重污染天氣。堅持朝著目前的方向走下去,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果。
李雲婷表示,今后會繼續努力,讓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更全面、更科學,更好地支撐精細化管理。同時,希望市民們繼續建言獻策、積極行動,為生態環境保護出一份力。“同呼吸,共責任,齊努力。為了越來越多的‘家鄉藍’,我們一起努力!”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1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