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人民財經觀察: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人民網記者 李棟
2022年10月27日09:1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時代征程上,怎樣夯實好國家糧食安全根基?如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實現鄉村振興?多位專家對人民網財經記者表示,要通過科技的力量讓大國糧倉根基更加穩固﹔通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城鄉互促共融協同發展,讓鄉村變得更宜居宜業。

用科技的力量守護大國糧倉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

10月22日在“黨代表通道”採訪活動中,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規劃發展部負責人楊新泉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要想解決好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必須解決好種業核心關鍵問題。”

“現在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的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已經進駐76個‘揭榜挂帥’項目團隊和22個院士創新團隊。”楊新泉說。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把糧食安全與科技創新放在重要的高度。這既是對科技工作者的希望,也是一種鞭策。”聽完報告,黑龍江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表示。

聶守軍表示,發揮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效果,需要深入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工程。針對水稻產業亟須解決的“卡脖子”問題,要瞄准“卡點、難點、堵點”,進行精准發力,在水稻種質資源創新以及新品種選育、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化等方面開展協同攻關。

“通過實現重要創新,使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成為振興發展的‘最大增量’,為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發展、賦能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聶守軍說。

科技的進步為糧食連年豐收提供了有力支撐。10月17日,在二十大新聞中心第一場記者招待會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介紹,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2萬億斤台階,自2015年起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1年糧食產量創造了歷史新高,達到了13657億斤,比2012年增加1412億斤﹔我國人均糧食產量達到483.5公斤。

“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是好的,做到了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裡面主要裝中國糧。”叢亮表示,未來,我們有基礎、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終牢牢把住糧食安全的主動權,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糧穩家穩,家穩國安。在廣袤的鄉土大地上,糧食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進一步助力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助力鄉村振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

一直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通城鄉要素流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帶來的是產業振興。二十大代表、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馬台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趙躍芳說:“我們著力解決群眾關切的農村基礎設施、產業惠民等問題,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黨的二十大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勾勒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對人民網記者表示,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不斷推進的同時,要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分工分業。

在張紅宇看來,推動土地經營權的有序流轉,培育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利於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領域、向城市遷移和就業,釋放農村人口和勞動力轉換帶來的改革紅利。

“接下來,我們將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按照興產業、保就業、穩政策、促增收的思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增加群眾收入,讓群眾生活更幸福。”趙躍芳信心滿滿地說。

啟航新征程,不忘來時路。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著重在干。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億萬農民正擼起袖子加油干,描繪出新時代下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責編:申佳平、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