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生態文明托起美麗中國夢

本報記者 楊舒 常河 丁一鳴
2023年03月11日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態文明托起美麗中國夢

  2022年3月29日,小朋友在重慶璧山楓香湖兒童公園玩耍。新華社發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丙中洛鎮雙拉村風光(2月23日攝)。新華社發

   【圓桌對話】

   嘉賓

   袁亮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

   高吉喜委員(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

   余國東委員(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

   主持人:本報記者 楊舒 常河 丁一鳴

   生態興則文明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五年來,“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如何進一步找准生態文明建設發力點,加快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我們特邀請三位代表委員對話探討。

  綠色低碳發展成就令人矚目

   主持人:新時代10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對此,您有怎樣的切身感受?

   袁亮: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為全國上下的共識,各界積極行動,創造了令人矚目的綠色低碳發展成就。在能源領域,礦山生產更加智能、環保、高效,礦區環境明顯改善。從“雙碳”目標的落實來看,我國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著力建立健全“1+N”政策體系,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更加明確,在煤炭、油氣等傳統能源領域發展先進優質產能、加強增儲上產,推進綠色開採與清潔利用。同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加快綠色低碳技術攻關,推動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與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協同發展。數據顯示,這個十年,全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成績殊為不易。

   高吉喜:從生態環境改善來看,這十年,我國在大氣、水、土壤等多個領域均取得顯著治理成效。比如,2022年,北京的PM2.5平均濃度再創新低,降為30微克每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66.5%,連續兩年達到國家二級標准﹔2018年以來,我國累計騰退長江岸線162公裡,灘岸復綠1213萬平方米,恢復水域面積6.8萬畝。從制度建設角度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史上最嚴”新環保法頒布實施,到水、大氣、土壤等生態環境單項法出台,再到長江、黃河、黑土地等流域、區域生態環境立法,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不斷完善,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余國東:近年來,重慶實施中心城區“兩江四岸”“清水綠岸”“四山”治理提升,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連續16年未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連續5年無重污染天氣。2022年,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持續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水生生物資源量不斷增長,物種數量不斷增多,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截至2022年底,重慶市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3999.54萬噸、交易額8.35億元,兩江新區入圍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城市,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

   主持人:客觀來看,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還存在哪些亟待破解的難點和障礙?

   高吉喜: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兼具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的任務。生態環境具有資源和環境雙重屬性,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在管理上,涉及生態環境領域管理部門間的協調機制仍有待完善。在監管方面,基礎能力建設尤其是針對大面積保護地的監測監管能力依然不足。當前,衛星遙感技術在生態監管領域發揮的作用大幅提升,但是監測能力的現代化、系統化還有待加強,仍不能滿足我國生態系統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區域差異大等特點下的精細化生態監管需求,距離國家提出的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現代化監測能力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袁亮:從“雙碳”工作來看,亟待破解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低與低碳技術突破難問題凸顯。中國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耦合、儲能與消納等前沿低碳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

   二是“全國一盤棋”與區域多樣性之間矛盾凸顯。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的逆向分布特征明顯,“差異達峰、協同中和”仍有難度。

   三是“雙碳”目標要求與現代化治理能力不足之間矛盾凸顯。目前,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亟待相關體制機制、地方政策、管理與服務體系與“雙碳”目標密切配套。

   余國東:生態問題不僅僅是生態污染問題,還包括生態系統功能、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問題,其中有許多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難點。比如,如何協調處理好自然保護地內的人口發展、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生態保護的關系﹔如何構建生態涵養的農業農村,通過發揮農業農村的生態價值來促進產業振興﹔隨著沿江城市水運能力不斷提升,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隨船舶流量逐年增長,如何強化內河船舶污染防治工作。

  推進協同增效 加快綠色轉型

   主持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對此,您有什麼建議?

   袁亮:要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必須走具有中國特色的減降碳路徑,應強化創新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規模化工程應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和增儲上產,大力發展新能源。要加大重大儀器設備研發投入,加快“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穩定清潔能源的持續供給能力,穩步替代傳統能源梯級架構。同時,推進生態建設協同增效,統籌水、氣、土、固廢、生態等領域減排要求,在源頭管控、過程優化、末端治理、廢物循環四個環節協同發力,優化治理目標、工藝和技術路線。在碳達峰碳中和、生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置研究任務,強化協同增效基礎研究。

   高吉喜:推動綠色轉型,強化生態空間保護和生態系統質量改善,是實現“雙碳”目標、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等工作的基礎和關鍵。為此,要健全生態保護政策法規制度和標准規范體系,支撐生態保護與監督管理標准化、規范化﹔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的獎懲機制,確保制度落地、落實、落細﹔提高生態保護監管能力建設,集成利用天基衛星、空基遙感、航空無人機、移動巡護監測平台和地面觀測設備一體化的五基協同監測體系,推動生態保護監管由點及面、由靜態向動態、由平面向立體發展,提升生態保護的全方位、短周期、高精度的現代化監管能力。

   余國東: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方面,建議加快推進碳排放核算體系建設,推進數據收集統計信息化、核算核查方法國際化、核算核查機制規范化、核算結果應用多元化。同時,適時調整應稅污染物目錄,修訂完善環境保護稅執行口徑,以稅收促進綠色生產和深度治理。在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方面,建議完善船舶污染防治的法規標准體系,推動內河船舶污染防治落實落地﹔出台政策,推動更新淘汰和深度治理﹔削減內河船舶污染排放,推動內河港口提高清潔化作業水平,減少內河港口污染。

   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佔國土陸域面積的17% 以上,90% 的陸地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和74% 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2012-2021年,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防沙治沙2.78億畝,種草改良6億 畝,新增和修復濕地1200多萬畝。

   飲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污染嚴重水體和不達標水體顯著減少,2021年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達到84.9%。

   截至2021年底,我國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14.5% 升至25.5%,煤炭消費比重由2012年的68.5%降至56.0%。

   數據來源:《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

(責編:楊曦、陳鍵)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微信掃一掃
提供新聞線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