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吳宜燦:做有用的科研 堅實走好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2023年04月04日10:4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3月31日,第五屆人民網內容科技創業大賽頒獎典禮暨湖裡區科創產業投資環境推介會在廈門召開,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吳宜燦應邀參會並作主旨發言。吳宜燦院士分享了“鳳麟核產業化創新實踐”和關於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觀點和建議,介紹了鳳麟核在中子科技產業創新中,探索出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科技企業、金融資本等多元深度融合的“研學產金”四合一科技創新模式。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核能院院士吳宜燦。

吳宜燦認為,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雜國際環境下,大國博弈必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核心戰略支撐。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過去五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高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創新支撐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吳宜燦表示,科技創新雖有明顯進步,但是科技成果對於產業的支撐仍然不足,解決支撐不足問題不應僅著眼於簡單增加科技投入,更重要的是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卡脖子”問題,出路在於完善科技成果創新轉化機制,解決創新鏈和產業鏈脫節問題。過去的科研實踐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為科學技術供給方,被稱為創新鏈﹔高科技企業、金融資本等作為科學技術需求方,被稱為產業鏈。長久以來,創新鏈和產業鏈是相對孤立的,兩個鏈條之間通過專利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形式實現聯動。然而專利屬於無形資產,評估和交易過程存在多方博弈,實現其准確價值難度較大。換句話說,專利依附於發明者,人才是第一資源,若不能實現人才資源向企業等科技創新主體高效、有序流動,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聯動就難以實現。

吳宜燦指出,為實現科技創新對於產業的強鏈和補鏈作用,在做好基礎研究同時,需堅持“做有用的科研”導向。做有用的科研是指需求驅動,而不僅是好奇驅動。所謂有用,是國家需要、社會需要、市場需要,更是老百姓需要。科研工作從需要中提煉問題,從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依托基礎理論源頭創新,再到技術攻關與突破,最終到產品集成與市場應用。科研不能隻靠論文、職稱、學歷、獎項評價,隻有堅持“做有用的科研”才能使得科技創新成果能夠經世致用,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吳宜燦介紹到,鳳麟核是一支圍繞中子科學技術,主要從事先進核系統研發及核技術交叉應用的研究團隊,始於上世紀80年代,在經歷了20余年基礎研究和10余年應用研究的積累和沉澱后,目前正致力於將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應用,探索嘗試“研學產金”四合一科技創新模式,建立人才與技術共同體、利益與文化共同體,以實現科學統籌和協同攻關。人才與技術共同體指在長期科研實踐中實現的人才與技術深度交融。利益與文化共同體指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優勢,比如科研院所在基礎研究方面有特長、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優勢、企業在市場認知方面靈敏度高,以及金融資本的賦能作用等。鳳麟核自2020年6月全面嘗試新的科技創新模式以來,自主研發了“雲光寶刀”系列創新技術,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工作進展顯著,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吳宜燦說,新時代給廣大科技工作者提供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發展中引領作用,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並著重強調企業在科技創新中主體地位,不斷深化科技改革破解科技創新中的體制機制問題。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向生產力轉化的號角吹響之際,應該到祖國、社會和人民需求的地方去,“於無聲處聽驚雷”,並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能夠堅守初心,保持定力,堅實走好科技成果轉化之路。

(責編:董童、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