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碳翁”,來了!

截至目前,國內多家企業已經推出“個人碳賬戶”。有了這個賬戶,人們可以靠減碳行為賺取“碳減排量”,然后兌換成禮品或參與交易。一句話,個人日常生活產生的“碳”,可以賣了掙錢了。
近年來,我國推進行業企業減排的同時,個人減排也在逐步推開。細算一下“衣食住行購”的碳排放量,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竟是排碳大戶。而個人減排的市場激勵機制一旦形成,“個人碳中和”就不遠了。
排碳大戶知多少
日前,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一對新人策劃了一場“碳中和婚禮”。
這場近50人規模的婚禮,經核算發現,產生了5.68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交通排放佔47.19%,住宿餐飲佔37.25%,婚禮用品佔15.43%。
如何碳中和呢?碳阻跡資深咨詢師吳映池表示,除了婚禮盡量做到低碳環保外,這對新人還花費480元通過購買CCER(國家核証自願減排量)進行抵消。隨后,碳阻跡為這對新人頒發了碳中和証書。
事實上,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是驚人的。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曾發布一款“碳足跡計算器”,個人隻要輸入日常生活數據,就可以按國際通用公式計算自己的碳排放情況。
天津市民張女士僅僅將買衣服、開車、用電等幾項數據輸入后發現,自己一年的碳排放量至少3噸。此外,根據測算,張女士買10件新衣服的碳排放需要種3棵樹才可以平衡。
公開資料顯示,個人的衣食住行均會促成碳排放,比如私家車出行、使用家用電器等。以2016年我國人均生活電力消耗量610.8度為基數計算,僅用電一項每人的碳排放量約為372千克。
九三學社中央提出《關於加強個人碳排放行為規范法制建設的提案》表示,我國居民消費行為能耗約佔能源消費總量的45%至50%。
如何成為一名“賣碳翁”
每個人減碳潛力這麼大,如何刺激人們的減碳積極性呢?
市場的刺激是很有效的。“以前,如何准確計算個人減碳數量並形成市場化的激勵機制是最大難點。”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天說,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和智能商業興起,個人衣食住行的碎片化碳排放和碳減排行為有了量化的可能。
業內來看,成為一名“賣碳翁”需要三步:
一是創立個人碳賬戶。
6月2日,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台正式上線,用戶掃碼登錄即可創建個人碳賬戶。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樹介紹,用戶獲得的碳普惠減排量用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的方法學計算得出,具備科學性、准確性與權威性,並依托區塊鏈技術實現在線實時簽發。
去年,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頒發國內首個面向個人發放的碳中和証書。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有限公司提出,新能源汽車用戶通過小程序掃碼充電,充電額度達到100度以上,即有機會領取碳中和存証証書。
二是開拓應用場景掙“低碳權益”。
武漢碳普惠綜合服務平台用戶選擇乘坐公交地鐵、租用共享單車、減少一次性用品等多個低碳行為后獲得的碳普惠減排量,能用於禮品兌換或者參與碳市場交易。
世界環境日當天,數字貨運平台滿幫集團聯合南京郵電大學上線貨運行業司機碳賬戶體系,首批“碳賬戶”率先向全國3000名貨車司機開放。滿幫集團首席科學家陳朝暉介紹,通過碳賬戶,司機可以查看自己獲得的碳資產。“平台設立了綠色專項資金,通過給司機發放對應綠色權益,提高貨車司機減碳積極性。”
三是碳減排可以交易。
目前,我國碳市場個人賬戶交易的主要是碳排放配額。早在2017年注冊個人碳交易賬戶並從事相關交易的業內人士李愛國介紹,碳交易跟股票交易類似。碳排放配額一噸起賣,2017年時價格約為每噸11元,近年來一路上漲,6月2日收盤價達到47.76元,“如果持長線,肯定穩賺”。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碳普惠減排量,有望納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市場的交易品種體系,優先被用來抵消碳排放。
不斷開拓“賣碳翁”的應用場景
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擴大綠色低碳產品供給和消費,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形成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群眾的低碳意識仍然不足,可以利用市場化手段不斷開拓“賣碳翁”的應用場景,以提升低碳意識。今年4月公布的《武漢市碳普惠體系建設實施方案》提出,逐步制定和建立覆蓋衣、食、住、行、用等個人生活領域的碳減排評價規范和場景,積極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為公眾參與碳減排活動提供多元化的路徑選擇。
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在公司內部推出碳減排兌換商品的試點。業內人士指出,應鼓勵相關單位和企業設立內部個人碳賬戶,將步行上下班、光盤打卡、回收衣物等減排行為換算成積分,再配合一定的年假、獎品等鼓勵,可以在小范圍內率先形成“個人碳中和”目標。
銀行在降低個人碳排放方面也大有可為。記者了解到,一些銀行搭建對接生活繳費、電子賬單、線上轉賬等金融場景的“碳賬戶”,讓用戶綠色低碳行為可計量、可追溯,還可以兌換商品、優惠券,讓個人碳減排量資產化、價值化,受到市場歡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