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聚才用才留才 讓希望的田野成為智慧的田野

周湘智
2023年07月16日09:3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像魏巧這樣的同志到農村去,很好!”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與來自鎮江市鎮江新區永興農機機械化專業合作社的全國人大代表魏巧親切交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現在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大量的人才和優質勞動力。我們的年輕人、知識分子,也要雙向流動。”

魏巧與愛人孫振中曾就職於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辭職后從城市回到鄉村,把科研搬到田頭,成了數字化大田種植的行家裡手。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需要各類人才來書寫,呼喚更多像魏巧這樣的“新農人”,把論文寫在鄉村大地,讓希望的田野成為智慧的田野。

鄉村要興,人才先行。通過不斷完善鄉村人才政策體系,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促進各路人才扎根基層、與鄉村開始一場意義非凡的雙向奔赴,已成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路上的一道必答題。

讀懂“歸土”人才新變量

鄉村振興要靠人才第一資源。鄉村如何吸引人,吸引更多年輕人,尤其是吸引有才能的人,考驗著各地各部門的智慧與能力。

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歷史上看,鄉村人才流失問題,既是現代化過程的自然結果,也有長期經濟社會歷史演化的根源。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仍處在人口由鄉村向城市轉移集聚的階段。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牽引和政策吸引不斷釋放,鄉村人才外流出現放緩趨勢,青年返鄉、鄉賢回歸等各種“新回鄉”現象逐漸增多,鄉村呈現“離土”“守土”與“歸土”並存的三重變奏現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國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數量累計達1220萬人。“歸土”人才,逐漸成為城鄉關系變化的新變量。

分析這些人才的返鄉動因,無外乎一個“尋”字。有的是為了尋夢。他們出生在農村,過去帶著夢想涌入城市尋找商機,成功后回報家鄉、反哺家鄉,把外界的商機與自己的家鄉聯系起來,帶著對鄉村生活的向往回鄉,尋找記憶的山水、鄉村的田園、天然的食材。有的是為了尋機。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改善,鄉村逐漸成為就業創業的機會之地,他們發現在家門口創業也可大有作為,沒必要都在大城市使勁“卷”,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參與到農村產業的發展中去,創造自己的事業和財富。有的是為了尋己。遵循內心所想,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逃離城市、遠離喧囂,回歸鄉村“慢生活”,尋找內心的詩和遠方。還有的是為了尋根。在異鄉漂泊的游子,懷著對家鄉的依戀、對鄉情的不舍,選擇“葉落歸根”。

這些“新回鄉”現象,是鄉村全面振興的星星之火﹔這些“新農人”,是鄉村全面振興最寶貴的力量。研究制定鄉村人才政策,必須讀懂“尋夢、尋機、尋己、尋根”的內在動機,找准需求、瞄准痛點,打開格局、創新打法,讓人們看到鄉村發展前景,能最大限度“各得其所”,使鄉村成為“夢想孵化器”“靈魂安放地”。

在好風景裡創出新經濟

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村人才外流的大趨勢還在持續之中。

破解鄉村人才“育不起、留不住、引不進、回不來”的尷尬,需要充分發揮政策的先導作用,引領公共資源布局,撬動市場資源配置,積聚社會資源和社會注意力,埋好聚才用才留才的內在生長線,燒熱鄉村人才“這壺水”。

唯有不斷健全完善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聚人”政策,創新“聚人”體制機制,才能吸引和留住一批鄉村急需的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

缺資金、缺技術、缺主意是當前鄉村發展的普遍瓶頸,應不斷加大鄉村人才扶持力度,制定鼓勵優秀人才回鄉發展政策措施,讓來自家鄉的呼喚變得越來越誘人。自帶項目、資金、技術回鄉創業的,優先給予土地審批、小額信貸等優惠政策。優秀農林專業人才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的,優先給予科研場地、經費、技術等方面支持,用滿滿的誠意留住原鄉人、喚回歸鄉人、吸引新鄉人。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集聚人才的平台載體。各地應搞清楚本地的比較優勢,把“土特產”這三個字琢磨透,基於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契合群眾意願,發展與本地自然、文化資源等匹配的產業,奏好“山”與“水”的交響,描繪“紅”與“綠”的融合,打造“接地氣”的產業格局。

切實樹立開放意識,注重用市場的力量助推鄉村振興,多方引進品牌運營團隊、農村職業經理人、鄉村規劃師等專業力量,集聚更多市場主體進行農業產業升級,善於用好科技特派團、農村指導員、科教文衛隊伍等幫扶力量,組建“農創客導師團”,著力拓展鄉村新業態新模式,在好風景裡創出新經濟。

讓更多有夢想的人來到鄉村

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成功人士、創客,有濃濃的家鄉情結,有回報鄉梓的情懷,而且對農村更了解,有效鼓勵這些人返鄉創業,讓鄉村成為聚才引才的“強磁場”,歸根結底還是要依托本地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特色優勢產業和對口科研項目,積極打造事業平台,讓他們干事有舞台、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吸引他們把鄉愁“打卡地”變為事業“打拼地”。

可充分利用鄉村資源,發掘、放大、做強特色優勢,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特”。用好鄉村閑置空間,打造眾創空間,鼓勵人才返鄉圓創業夢,帶動更多人返鄉創業,讓更多有夢想的人來到鄉村。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體現農村特點,突出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田園變公園、村庄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農民變股東,造就美麗鄉村,引領山鄉巨變。

多樹立回鄉創業創新的先進典型,把鏡頭焦點對准他們,講好他們的故事,讓本土人才看到自己家鄉的變化,感受到發展的溫度,吸引更多人才返鄉創業,讓願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願意扎根基層、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

90后、00后,都成長在飛速變化的信息時代,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全新的價值取向。應著重關注新時代青年的個性需求,多為他們提供豐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生活社交場景,讓他們在鄉村獲得較好的工作生活體驗,能夠在廣闊鄉村中安心創業就業,找到“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愉悅與泰然。

(作者:周湘智,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智庫辦主任)

(責編:王震、李楠樺)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