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塞外明珠”烏梁素海呈異彩:重塑生態“顏值” 煥發耀眼光彩

歐陽易佳
2023年07月17日08:3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烏梁素海風光。李建國攝

天藍水清、百鳥競舞、葦蕩搖曳,清風吹送扑面的水草氣息,使人心曠神怡,夏日的烏梁素海別有一番風味。

這片水域面積達293平方公裡的內蒙古之“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淨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的交匯區,被稱為黃河生態安全的“自然之腎”。

曾經,隨著農田退水、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沿山山洪水等排入,烏梁素海面積曾一度大幅縮減,水質惡化為劣Ⅴ類。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通過對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使得烏梁素海水質逐步好轉,棲息鳥類的物種和數量明顯增加,湖體生態功能逐步恢復。

如今,這顆祖國北疆的“塞外明珠”正在重新綻放璀璨的光彩,為全國人民呈上一幅美麗畫卷。

生態補水

讓“塞外明珠”美景重現

湖面銀光朗映,水天一色,波光浩渺。

七月的烏梁素海景色如詩如畫,藍天與碧波交相輝映,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使烏梁素海平中溢情,平中見美。“現在烏梁素海的生態是越來越好,慕名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周邊村民們說。

烏梁素海位於黃河“幾字彎”頂部,蒙古語意為“紅柳湖”,是我國第八大淡水湖,素有“塞外明珠”之美譽。

然而,20世紀90年代開始,烏梁素海出現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污染、生態功能退化等現象。2008年,烏梁素海水污染達到頂峰,湖區暴發大面積“黃苔”,水質一度惡化為劣Ⅴ類。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劉鴻雁認為,烏梁素海的問題是流域內草原、荒漠、城市、農田、湖泊濕地等多個生態系統多重問題的綜合反映。“牽一發而動全身,水的綜合利用是烏梁素海生態恢復的關鍵,更是制約當地農牧業發展和生態環境改善的關鍵。”

如何讓這顆蒙塵的明珠重新熠熠生輝?在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日趨嚴格情況下,各級水利部門積極實施生態補水工程,充分利用黃河凌汛的重要時間節點,對烏梁素海實施分凌生態補水。三年來,烏梁素海年均補水約6億立方米,通過補水有效維持了烏梁素海的生態蓄水量,水質得到有效改善。

2021年,烏梁素海流域保護修復案例,入選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的《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2022年10月1日,全國最大生態修復試點工程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項目正式進入整體驗收階段。

“為加大烏梁素海生態補水力度,保障烏梁素海水域面積維持在合理區間,我們持續在政策和項目上對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給予支持,切實加強烏梁素海生態治理工作,鞏固治理成效。”內蒙古自治區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生效友表示。

推進大型灌區建設

助力烏梁素海健康發展

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種源庫、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如今的烏梁素海,擁有眾多“頭銜”,這一切的緣由,都要從河套灌區的灌排系統說起。

河套灌區。李建國攝

作為河套灌區唯一的排水承泄區,烏梁素海接納了灌區90%水澆地的農田排水。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農田排水攜帶大量未被分解吸收的農藥化肥等,經各種沉水植物及浮游生物的降解淨化后排入黃河,避免了農業污水直排黃河。

“烏梁素海不僅‘八百裡河套系於一身’,也是黃河水質的‘晴雨表’。”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作為黃河中下游最大的岸邊湖和功能性濕地,烏梁素海流域有效減輕包括內蒙古段在內的黃河中下游防凌防汛壓力,成為內蒙古段及黃河中下游百年安瀾的“重要保障區”。

為有效發揮“晴雨表”的“檢測器”作用。從2012年至今,內蒙古自治區加大對烏梁素海投入力度,打通補退水通道,累計投資35260萬元,實施了一批補退水通道工程建設和湖壩堤防工程建設。新建六條渠道泄水閘及配套工程,實施烏梁素海網格水道工程,完成烏梁素海沿海圍堤加固工程,進一步提高了烏梁素海容泄能力和防洪堤壩安全。

與此同時,推進河套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建設助力烏梁素海健康發展。河套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投資18.4億元,規劃“十四五”期間改造灌溉面積298.9萬畝,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已批復工程總體可研報告。2021年下達投資1.57億元,2022年下達投資6.14億元,均已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生效友表示,未來將繼續對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水利項目給予支持,全力以赴做好已建水利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同時,謀劃有利於烏梁素海水量穩定、水質改善的項目,積極推動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

久久為功

為全球生態綜合治理提供“中國實踐”

河套灌區。李建國攝

在烏梁素海邊,當地人將“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依存、共融共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印在標牌上,也印刻在心間、實踐在大地上。

久久為功,內蒙古自治區水文部門實行定期水文監測為烏梁素海“體檢”。通過設立在烏梁素海的水文站、水位站,每日進行水量水位監測,定期對流量測站進行矯正,保証數據的准確。同時每月向上級部門報告烏梁素海水文監測情況,為分析研判烏梁素海治理工作提供參考。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持續推進烏梁素海流域系統治理,為從源頭上遏制污染,當地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淨化生活和生產污水,興建網格水道工程加快水體流動,嚴控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以減輕外源污染。生態補水力度加大、相關治理工程的實施,烏梁素海水質穩定在Ⅴ類,局部區域優於Ⅴ類,水質總體好轉。

“我們要立足巴彥淖爾市在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全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徹底消除生態隱患,整體提升生態治理水平,為綠色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筑牢基礎,為保護黃河作出貢獻。”巴彥淖爾市水利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康宇飛表示。

“烏梁素海的生態治理是我國乃至全球生態脆弱區生態治理的典范。”劉鴻雁認為,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深化了對以水為核心的生態脆弱性的認識,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區域多生態系統,突出了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生態系統緊密依存的關系,走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這一模式不僅可以在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進行推廣,也將為全球其他地區生態綜合治理提供“中國實踐”。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體”,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已進入了全球和世界的大視野、大舞台,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實際行動和成效有目共睹。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既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也開辟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道路,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作出了中國貢獻。(尚城對此文亦有貢獻)

 

(責編:郝帥、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