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這10年,中國科學院!

2023年07月17日10:56 | 來源:科學網
小字號

原標題:這10年,中國科學院!

  10年前的今天,同樣的盛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科學院要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在中國科學院,一場以“四個率先”為目標的探索由此拉開帷幕。

  10年后的今天,一起見証“四個率先”下中國科學院的蝶變!

  1

  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南仁東

  “建不成,我從這個山崖跳下去!”

  這是“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的宣言

  如今,“中國天眼”正向137億光年外的宇宙瞭望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全球首次探測到持續活躍快速射電暴

  星辰大海,才是她的征途

   EAST裝置

  高11米、直徑8米,頂端飄揚著五星紅旗

  這是中國的“人造太陽”——

  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4代科研工作者、12萬多次實驗

  支撐起中國“人造太陽”的強大內核

   江門中微子實驗中心探測器

  如何探測基本粒子中的“隱士”?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答案是

  深入地下700米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室

  2024年建成后,從物質微觀的基本結構

  到宏觀宇宙的起源與演化的探索

  將使我國的粒子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

   人工合成澱粉

  離心管裡閃爍的

  是人工合成澱粉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歷時6年,把科幻變為現實

  國內外專家這樣評價:

  “這是典型的從0到1原創性突破”!

   “奮斗者”號入水

  被譽為“地球第四極”的馬裡亞納海溝

  迎來了“奮斗者”號的無聲問候

  認知、探查、開發深海

  直至10909米的海洋最深處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奮斗者”

  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力箭一號

  “力箭”一出,誰與爭鋒!

  這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

  今年6月,搭載26顆衛星刷新“一箭多星”紀錄

  奮力托舉她上天的

  正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的科學家

  追問宇宙,永不停止!

  面向經濟主戰場

   智能農機在田間作業

  深秋,踏足東北109萬平方千米的“黑土糧倉”

  2021年

  中國科學院發布我國首部《東北黑土地白皮書》

  推廣農業新模式超1億畝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為子孫留下“黑土肥、稻米香”

   合成氣制乙醇裝置

  登上近50米的“高塔”

  俯瞰“用煤不見煤、用水不排水”的奇觀

  這是全球最大年產50萬噸煤基乙醇項目

  也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6年心血

  破解“煤變酒精”的世界級難題

  向著國家“雙碳”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異育銀鯽中科3號

  餐桌上每10條鯽魚

  就有7條來自他們的育種研究

  在千湖之省的湖北

  從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

  到水環境治理的核心技術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一直在路上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國家干細胞資源庫執行主任郝捷在武漢

  2020年初,疫情突起

  中國科學院人第一時間提交“請戰書”

  50個單位、400個團隊、2600余名科研人員

  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打有把握之仗,保障人民健康

  這是“國家隊”不可推卸的責任!

   2017年4月,世界首次利用HLA配型的人胚干細胞分化治療帕金森病

  “萬能細胞”“種子細胞”

  如何創造生命奇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

  首次實現用定向分化的人胚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從細胞的發育,到組織的再生

  干細胞讓“再生醫學”不再遙不可及

   超導電子回旋共振(ECR)離子源

  這條“巨龍”,坐落於西北的甘肅

  上可合成鑒別新核素

  下可化身“穿甲彈”,造福癌症患者

  歷時28年,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讓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裝置

  點亮“頂天立地”技能點!

  ……

  2

  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成文武藝,報效祖國和人民,報效中華民族”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寄語

  從“兩彈一星”事業

  到“墨子” “悟空” “天問一號”……

  一代又一代科大人用實際行動

  生動詮釋著“紅專並進 理實交融”的校訓

   中國科學院大學2023本科錄取通知書

  這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本科錄取通知書

  扉頁7顆大豆,收獲於吉林西部的鹽鹼地

  擺成北斗七星陣列

  為新生埋下科學的種子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寄語中國科學院大學學子

  “生逢其時,為之奮斗吧!”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青年研究人員

  一張張年輕的面孔

  彰顯著中國科學院的青年人才力量

  10年來,累計授予12萬余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學位

  累計培養近2萬名本科畢業生

  逾萬名青年拔尖人才和2萬名博士后

  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中國科學院“基礎研究十條”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2021年,中國科學院出台“基礎研究十條”

  加大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和激勵力度

  4200名核心骨干、30個優秀青年人才團隊

  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

  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

  ……

  3

  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

   國家精准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系列報告

  精准扶貧的“最后一公裡”

  永遠有中國科學院的足跡

  考察22個省、530多個縣、4000多個自然村

  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

  中國科學院為國家脫貧攻堅形勢研判、決策部署

  提供重要參考和數據支撐

   中國科學院發布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報告

  如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科學院的答案是,一步一步走出來

  多個院所310余位專家,歷時9個月

  勘探華夏大地的湖泊、濕地、山地與山區

  用第一手的資源環境領域系列研究資料

  支撐美麗中國建設

   第二次青藏科考—仁龍巴冰川考察

  首次突破8000米海拔

  隻要國家需要,就上!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

  從不畏懼“巔峰使命”

  在青藏科考的系列成果支撐下

  今年4月,《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表決通過

   百兆瓦級液流電池儲能電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上的講話

  中國科學院支撐“雙碳”戰略行動計劃

  18項重點任務應對“雙碳”重大科技需求

  全國百余位院士參加“碳中和”重大咨詢項目

  共同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

  4

  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自然》官網截圖

  上圖中最長的那條橙線,代表著中國科學院

  連續11年一騎絕塵

  中國科學院常踞自然指數全球首位

  2022年,中國高被引學者年度榜單中

  中國科學院擁有最多的高被引學者,共501位

  讓世界,看見中國的科學家!

   《細胞研究》

  中國人的原創期刊,正站上國際“C位”

  2020年,中國科學院主管的《細胞研究》

  成為中國首本影響因子超20的原創學術期刊

  作為一流科技期刊和數字化平台建設的中堅力量

  中國科學院發揮精品期刊“虹吸效應”

  國際化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持續攀升

   全球遙感空間信息系統—地球大數據

  如何用大數據勾勒出地球?

  中國科學院發揮建制化、體系化優勢

  打造“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

  俯仰之間,開拓“星海天路”

  讓陸地、海洋、大氣及人類活動大數據

  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力量

   2018年11月,ANSO正式成立

  “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

  被賦予科技共同體的新意義

  在中國科學院的牽頭和協調下

  36家“一帶一路”沿線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組織

  發起“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共享中國科技成果

  ……

  這10年,中國科學院

  始終堅持“國家科學院”“人民科學院”定位

  時刻牢記作為“國家隊”“國家人”

  必須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

  在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中

  發揮著引領帶動作用

  2023年到2025年,中國科學院

  迎來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的關鍵期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以高質量發展,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強國有我,中國科學院再出發!

  指導 |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

  創作 | 孟凌霄 倪思潔 李晨陽 袁小華

  制圖 | 畢菲鴻

  供圖 | 中國科學院融媒體·聲像資源數據庫

(責編:趙竹青、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